


江口綾音(Ayane Eguchi, b.1993)的最新個展《晝夜的賦格曲》將於 Hiro Hiro Art Space 展出,展覽期間為 2025 年 5 月 10 日至 6 月 15 日。
江口綾音(Ayane Eguchi, b.1993)的最新個展《晝夜的賦格曲》將於 Hiro Hiro Art Space 展出,展覽期間為 2025 年 5 月 10 日至 6 月 15 日。江口綾音繪畫中反覆出現的似熊非熊的「KUMA」,既非寫實的生物描繪,也非單純的虛構角色,而是自然現象與情感想像之間的介質。靈感源於北海道「可愛」卻「殘暴」的棕熊,他們在畫面中扮演的並非自然界被動的旁觀者或共生者,而是具能動性的主體——悠然恣意地仰浮於海面之上,攪動絢爛海景,掀起接連襲來的驚濤駭浪;也潛行於水下,所經之處潛伏著不可預測的裂變暗流。這群熊的姿態,並非江口綾音對生物棲位行為的忠實捕捉,而是用以延續她對自然「表面之美/內在之險」的二元辯證:「平靜水面之下,潛藏著另一個世界。我們無法確知那裡有什麼,在水中甚至無法呼吸。我不會游泳,總是穿著泳圈或救生衣,在海上拼命漂浮著,然而,即使內心懷抱畏懼,那股渴望一探水底可能蘊藏之美的衝動,依然難以壓抑。」江口綾音說。她面對不可知世界時的情感投射,也映照出其創作中常見的二元構造:表面的可親與深層的威脅、感官的愉悅與潛藏的不安。
本次展覽《晝夜的賦格曲》進一步揭示了她作品中的時間感與形式節奏。「賦格曲」(fugue)作為一種音樂技法,其特點是主題旋律在多個聲部中有系統地反覆與變奏,如同一場不斷推進的對位式對話。江口將這樣的結構轉化為繪畫實踐的隱喻:日復一日的生活與創作看似重複,實則在每次重現中積累差異。如同她筆下的KUMA,即便在形式與姿態上重複出現,卻不斷以微差的姿勢與情境發生變奏。在此脈絡下,江口長期所關注的「可愛」與「可怕」、「生」與「死」,亦非純粹對立的概念,而是語意軸線上的兩端——在她畫布中並置、揉合,構成曖昧卻和諧的張力。




作品中的「可愛」不是裝飾,而是一種視覺感官的引子,讓觀者進入一個無法輕易分類的狀態之中。她筆下的熊,既非純善、也非純惡,其內部所潛藏的危險性不具明確的負面指向,而是起源自然界運作機制本身的中性邏輯,一種不可化約的自然狀態,在不同的觀看角度下顯現出不同的感知面向。江口的作品所呈現的「可愛/可怕」二元,並非意圖製造矛盾效果,而是讓觀者意識到感知經驗的流動性與層疊性,可愛性與殘酷性的併置,構成江口繪畫語法中的基本張力,既不順從觀看者對粉嫩柔紫的熊產生童話般的美好預期,也無法被簡化為單一意義。
江口筆下的自然景觀從來不是靜態的環境背景,而是與這些擬熊角色共同作用的生成場。在此,風景不再是觀看的客體,而是與角色共構、共振的生命圖譜。自然現象不只是被描寫的「對象」,而是透過熊的行為——造浪、腐化、飛行——而顯現的存在。
從繪畫表現的層面來看,江口綾音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觸感」—— 一種透過觀看即能引發觸覺聯想的畫面經驗。她曾指出,人類能透過指尖精細感知其物理性;然而,視覺作為另一種感官,雖不如手指精確,卻也同樣具備觸覺的想像功能。當我們看見某種物質的表面質地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在腦中模擬它的觸感。正是這種感官間的連動,使她對 matière(肌理/物質性)的探究成為其繪畫實踐的基石。她不僅以色彩組構畫面,更以顏料作為物質本體進行操作,將視覺轉化為觸感的劇場。
她透過點狀厚塗的方式,細密堆疊出如同毛絨般的蓬鬆毛髮,又在某些區域進行刮除處理,讓底色與表層色彩彼此穿透、交錯;有時則以半透明質地的薄刷技法,讓底層風景在畫布中幽微顯影。這些技術不只是形式語言,而是對花瓣的柔軟、樹葉的繁茂、水花的泡沫感、乃至樹幹的粗糙肌理——這些來自日常經驗的觸感記憶——進行一種繪畫性的再轉譯,彷彿畫布本身成為了一塊具有感官記憶的皮膚。




Editor / Jonathan Tseng
Auth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 Information Credit / Hiro Hiro Art Space
【 江口綾音 Ayane Eguchi:晝夜的賦格曲 】
Date / 現已開幕 – 2025.06.15
Location / Hiro Hiro Art Space (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