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從當代藝術到古美術,美學絕非一蹴而就,為你提供藝術家故事及展覽、拍賣場內場外獨到觀點。
你無法用數字定義我 —— 從 0 到 1,000,000,探索日本當代藝術的存在提問
2025-06-23Chiharu Shiota,Genpei Akasegawa,Mitsuko Miwa,On Kawara,Ryoji Ikeda,Tatsuo Miyajima,Tsuyoshi Hisakado,三輪美津子,久門剛史,宮島達男,數位美學,數字藝術,數據社會,日本當代藝術,日本藝術家,池田亮司,河原溫,藝術評論,赤瀨川原平,非標準信仰,鹽田千春
在被數字主導的世界裡,我們早已習慣用效率、排名與數據定義價值與自我。然而,數字真能衡量一切嗎?透過日本當代藝術的轉譯,數字不再只是理性工具,而成為記憶、情感與時間的載體。這場對數字秩序的靜默鬆動,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被記住與理解的存在?
從疼痛之身到共感之場,Marina Abramović 將藝術化為當下的存在練習
觀眾所經歷的感知,與她所強調的創作核心──能量(energy)──依舊以某種持續發生的方式傳遞著,彷彿這場行為藝術從未真正結束。
她在這裡等你很久了,當女性作為家具的藝術想像
2025-04-22Allen Jones,Big Mama Chair,Bjarne Melgaard,Gaetano Pesce,Mae West,Mario Philippona,Salvador Dalí,Sexy Furniture
當人們看見與自身相似的形象時,更容易產生情感連結——不論是語言、外貌,甚至是物品的外型。對早期人類而言,這或許是一種將萬物靈性化的方式,使工具不再只是物件,而是具靈魂的存在。
點燃藝術之於內心的真實光彩:台北當代館當期展覽 《 No Language 》
2025-04-08No Language,No Language 展覽,台北 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
在當代藝術中,文本往往成為藝術品的代言人,以強而有力的介紹語言建立其優勢地位。然而,當語言的詮釋被抽離後,觀者是否能擺脫過度解釋的框架,回歸直覺,感受藝術品本身的生命力,甚至與自身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呢?
當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界線逐漸模糊,與展品共同舉辦一場繆思的秘密宴會
2025-02-18MOBA,Museum of Bad Art,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Salvador Dalí Theatre-Museum,心碎博物館,豐島美術館
藝術作品濃縮了時代的精華,反映當下的社會現況與風情。藏館作為大型展示空間,本身往往帶有篩選機制,而隨著時代演進,各種形式的藏館相繼出現,有些甚至成為一件藝術品。
交集 Louise Bourgeois 的恐懼與孤寂,為蜘蛛吟唱一首屬於母愛的搖籃曲
2025-01-16Araignée,Louise Bourgeois,Maman,Spiral Woman,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ther,女性主義藝術,家庭關係,抽象表現主義,拼貼與縫合,母性象徵,童年創傷,自我療癒,記憶重建
Louise Bourgeois 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彷彿注定與沉重的命運緊密相連,不斷地與童年創傷、家庭關係對話,並將這些深層的情感融入其作品之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