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記憶生輝 —— 重溫岩村和朗的自然繪本世界

春天有山櫻花在微風中搖曳,夏天有山百合瀰漫馥郁的香氣,秋天有充滿節氣感的栗子,冬天則有野鳥在雪中跳動。四季的更迭,宛如一場周而復始的輪舞,帶來繁華,也帶來凋零。然而,正是這樣的循環,成就了生命的延續性。不僅自然的生命如此,文化亦然。這種延續是記憶的累積,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地轉化與重生,將過去與未來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日本跨世代的繪本作家岩村和朗爺爺,將一生的創作奉獻給大自然,專注於美術、大自然與孩童的結合與傳承。他最經典的《十四隻老鼠》系列,是無數讀者童年的溫暖回憶。爺爺曾說,老鼠的壽命最長只有兩年,但他筆下的老鼠永遠是小老鼠,而畫小老鼠的作者也永遠長不大。即使年歲漸長,爺爺的內心依舊保有孩子的純真。

 

花團錦簇包圍的幸福童年

1939 年,岩村和朗誕生於東京杉並區,為家中六個孩子中的三男。幼年時期正值二戰,他與兩個哥哥被送往秋田鄉下的祖父母家避難。鄉間廣闊的田野與繁茂的花草,使他與大自然有了大量共處的時光。在戰後的貧困年代,八口之家雖然只能擠在四坪大的小屋內,屋外卻擁有廣闊的森林,兄弟姐妹們總是玩耍到天黑。這些與自然相伴的美好記憶,成為岩村童年中最深刻的印記。

 

暢遊於圖畫及文字的節奏之中

求學期間,岩村和朗熱愛美術課,中學時曾在老師的鼓勵下參與各類畫展,大學也順利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系。在同學的引薦下,他進入日本放送協會(NHK),為《歌之繪本》節目繪製背景插畫,並不斷琢磨圖畫與文字的節奏變化及畫面的戲劇張力。

 

當時,日本開始大量引進西洋繪本,岩村首次接觸到透過畫面主導並以文字向孩子說故事的創新方式,並深受啟發。無論是童謠輕快的韻律,還是西洋繪本的新穎表現,都如涓涓細流滋養著他的創作靈感,為日後的繪本作品奠定了深厚基礎。

 

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孩子誕生後,岩村觀察到繪本對孩子的強烈吸引力,開始嘗試繪製小開本草圖,並引起實業之日本社總編輯的關注,隨後出版了《非洲,噗吱噗吱》系列三部曲。他決定離開電視台,全心投入繪本創作。

 

與此同時,岩村一家獲得市郊國宅的申購權,搬至多摩丘陵,五年後更懷抱對自然的嚮往,毅然遷居至陶藝之鄉-栃木縣益子町。他親自設計房屋、建造畫室,與家人合力鑿井引水、開墾菜園,將生活與自然緊密結合。這不僅是一場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對「創作即生活」信念的實踐。岩村曾說,穿梭在大自然中,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安心感,他讓藝術從日常中自然萌芽,實踐其溫暖而獨到的自然美學。

 

豐饒的家族畫卷

搬遷後的田園生活醞釀了經典作品《十四隻老鼠》系列的誕生。在這個系列中,三代同堂的老鼠家族在四季流轉中勞動、探索、共度日常,故事涵蓋了《大搬家》、《挖山芋》、《過冬天》等作品。

 

跨頁的流暢構圖勾勒出家庭生活的忙碌與充實,細膩筆觸則描繪出小老鼠們各自忙碌的姿態,從運送糧食到嬉戲玩耍,每個細節都生動逼真,彷彿能聽見牠們輕盈的腳步聲與忙碌的呼吸。隨著每次翻閱,故事層層堆疊,畫面逐漸豐厚,最終如同沃土般,孕育出一幅溫暖而生機勃勃的家族光景。

 

遵循大自然機制

持續創作的過程中,岩村和朗逐漸意識到,大自然不僅充滿生機,也蘊藏著食物鏈的現實法則。在野外觀察時,他發現「尖鼠」這類小動物必須每兩小時進食與休息,心跳每分鐘高達600 至 1300 下,生命週期僅約一年半,與人類的生存節奏截然不同。於是,他在《大尖山的大冒險》中,以尖鼠為主角,將自身投射於角色,與瓢蟲夥伴展開登山歷險——途中與體型相近的蝗蟲搏鬥、在暴風中受傷等。

 

而在《一個人的末班車》中,一位畫家前往偏遠鄉村尋找靈感,途中遇見一群搭乘火車的動物乘客。他們訴說自己在自然環境中遭受的人為破壞,岩村和朗透過人類視角,引領讀者直面環境保護與尊重大自然的議題。

 

大自然即是一座美術館

1998 年,「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於栃木縣那須郡那珂川町開幕,館內展出以繪本與自然為主題的畫作,並將《十四隻老鼠》系列中的「帽子桌上遊戲」製作成實體教具,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繪本的樂趣。此外,岩村和朗也親自說故事、導覽作品,並定期舉辦講座,分享館內周圍的動植物生態。美術館內還設有體驗農場,依季節舉辦插秧、收割、醃漬蘿蔔等活動,讓訪客不只透過繪本認識自然,而是親身實踐,感受大自然的節奏與生命的韻律。

 

岩村和朗一生的創作精神將持續灌溉著世界,為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我們,留下循環不息又深刻的軌跡。

Author / Shiba Lin

Edit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Credit / 童心社、Amazon、tonttu、繪本の丘美術館、偕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