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德昌的電影裡,都市生活有多寂寞?|《一一重構:楊德昌》

作為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楊德昌導演作品透過小人物身影勾勒出城市的複雜樣貌,呈現臺灣當代社會的問題。而近期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一一重構:楊德昌》,更是透過楊導電影中的畫面、場景、臺詞等,為觀眾將那錯過不再的時代氛圍逐一拼湊。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共同策辦《一一重構:楊德昌》,為電影導演楊德昌最完整回顧展, 2023 年 7 月 22 日至 10 月 22 日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本次展覽由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擔任策展人,以當代藝術展呈現形式展出,除了楊導的手稿、企劃、書信、劇本等電影文物外,更以視覺為導向,建構了各區裝置、影像,讓楊導的世界觀透過影像展開、蔓延至空間。

 

少年不得志的寂寞

「略有志氣的少年」展區以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為核心,緊扣楊導作品中「少年」的意象,將當時的世代面臨國際局勢上以及國內政治上的恐怖與詭譎氛圍,透過裝置與影像的搭配,讓人彷彿能嗅到那股想言不能言的壓迫氣息。一踏進展區便會看到搖曳擺盪的燈火,以及未曾曝光的試拍影片,隨著國歌愈發激昂、燈也盪得越高,最終倏然熄滅。

「略有志氣的少年」展區一景。(圖片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於大城市棲身的寂寞

「城市探索者」展區以七頻道影像呈現楊德昌作品女性於都會中的身影,彼此錯身,交織成城市的面容。擷取《浮萍》(1981)、《指望》(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與《恐怖份子》(1986)這幾部電影的片段重新編排,並呈現每部片的多重版本,彷彿平行宇宙的碎片在眼前攤開、一一展示。

 

楊導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總是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那股寂寞在於,他們夾在時代與男人之間,在自由與保守之間,欲言又止。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掛帥讓城市快速膨脹,人物身影卻顯得更渺小,面對社會,任何人都是被動的。

 

如《青梅竹馬》中描繪當時臺灣社會帶著「敢衝敢拚就會成功」的錯覺,如夢幻泡影般讓人心盪神馳。都市裡的霓虹燈火,紅紅綠綠映在人們臉上,風風火火卻沒有神氣,反倒是無以名狀的龐大孤寂與落魄,像是燈罩,罩在每個徬徨的人臉上。

「城市探索者」展區一景。

若有似無的寂寞

而《恐怖份子》中角色「淑安」回眸照片分格張貼在牆、隨風飄動的經典畫面,亦於展場以大尺幅重現。以動力裝置模擬房間中一日陽光移動的痕跡,而日光與紅光的轉換,是為呈現出片中暗房的意象。如《恐怖份子》中那句「變化是輪迴的重複」,隨著親身經歷幾回日光軌跡在牆上淑安的側臉照片來回,若有似無的微風吹過,照片隨著光線一張張飄起、落下;世間萬物的變化亦如在固定的迴圈上來回踱步。

 

淑安驚鴻一瞥的照片被釘在牆上,而他的臉也從具有人性的主體,淪為受人宰割的客體,在凝視的眼神下、日光的照射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放大檢視,卻彷彿與他本人無關那樣,安靜卻寂寞。

 

《恐怖份子》之淑安回眸(數位重置照片),2023。(圖片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獨行荒野的寂寞

「多聲部複語師」展區則企圖彰顯楊德昌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楊導受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 )啟發,決定以電影創作為職志,而本區節選楊導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1974)錄音,與《海灘的一天》等部分電影片段交疊,將楊導的思緒與荷索的旅程交織、並視覺化。

 

隨著海浪親吻沙灘,張艾嘉的神情隨著劇情轉折而變化,相對於電影《海灘的一天》用片中一天的時間,描繪女性從女孩到女人的心路歷程;而荷索的《冰雪紀行》卻是橫跨了三個星期的踽踽獨行。

 

「夢想實業家」展區亦邀請七位國際影人:導演荷索、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岩井俊二( Shunji Iwai )、濱口竜介( Ryusuke Hamaguchi ),資深影評人東尼.萊恩( Tony Rayns ),演員一成尾形( Issey Ogata )、張震,透過訪談形式捕捉與楊導相處、對話的片刻。被留下的人們不再因為懷著回憶獨活感到寂寞,而是讓曾經存在的美好透過一再轉述,在每個現在、甚至未來持續發生。

 

「夢想實業家」展區一景。

「我們都有自己無法面對的問題,才會天天那麼恐慌無知。」電影《獨立時代》中,人們如同盲目的鸚鵡那般,一再重複著情與錢的悖論,斤斤計較著自己的投入,各懷心計。透過楊德昌的電影,我們看見現代人從一而終的寂寞,大聲主張卻無法相互理解;而經過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我們得以爬梳楊導創作、以及創作以外的那些,如同《一一》中洋洋試圖袒露的「人們看不到的那一面」。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Asta Chang

Photo Credit / TFAM, Asta Chang

Special Thanks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F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