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光為鑿,於瀨戶內群島掏開混凝土殼體──豐島露珠窸窣低語;直島地下宮闕,睡蓮與天同框;李禹煥以石鐵對坐留白;杉本博司長曝見永恆等。建築 × 藝術 × 自然三線交織,刻寫海霧中的嶄新地誌,與旅人共享群島潮聲。
前篇遊歷,島巷藝術、貓影鬼跡仍未自腦海褪色,本篇欲將目光轉向島嶼另一層肌理,建築、空間與藝術的交織展覽。瀨戶內的海風彷彿記憶索引,筆下的露珠微曦、舊廠廢墟和竹影幽徑,體驗空間如何孕育情感,歷史和現代又如何在一隅流動。島嶼之上,美術館與建築不再只是藝術容器,而是群島記憶與當代感性的嘉年華會。

豐島美術館/與自然共生的冥想地
豐島美術館 Teshima Art Museum 坐落於豐島東側,由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內藤禮攜手構築。遠眺,似兩滴晨露伏貼於梯田緩丘之上,與瀨戶內海景、浮雲融為一氣。入館前得繞行一條鬱蔥樹影緩坡步道,儀式般的行徑使心緒逐步沉澱。脫去鞋履,赤足踏上冰涼平滑的地坪,喚起沉睡感官。
館內,無柱無分隔的橢圓形空間讓眼界拉展,屋頂採取罕見的薄殼混凝土結構,以幾何曲率維持自立體態。館頂鑿開兩道橢圓天窗,蟲鳴、枝葉窸窣聲內外交錯,素白而有機的哲學空間將豐島自然生態納入展示。細微水珠經由 180 個孔洞緩緩冒出,隨地面微妙的坡度起伏隨機形成細絲水紋與涓流。此為館內唯一的藝術作品——內藤禮的《母型》,水流的浮現、消失,象徵生命的誕生與無常消逝。當你俯身靜觀,每顆水滴的聚散與流動,引人進入冥想般的凝神狀態。







地中美術館/光與幾何的地下禮讚
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以「思考自然和人類關係」為設計核心,整座建築體量隱入丘腹不破壞地上景觀。經幾何切口、天井與內庭巧妙引入,光與影就此在素樸牆面上細膩游移,也引導觀者探索這座與太陽共謀設計的藝術空間。
地中美術館館藏僅展示藝術家莫內、James Turrell 及Walter De Maria 三位大師的作品。莫內展室由白色水泥與天然光共同構成,間接採光的天井柔和灑落,彷彿置身於莫內吉維尼花園的池塘畔。而五幅《睡蓮》系列畫作藍綠交疊的光影氛圍也瞬間將人包裹,睡蓮亦彷彿活了起來隨光影輕微律動,沉浸在莫內意欲呈現的片刻光影之中。挺感動的,嘗試隨莫內筆觸揮舞指尖,觀察大師顏料的塗抹和留白,近觀遠看各是趣味,敬畏這幅渾然天成的鉅作。Turrell 的作品《Open Sky》是個正方形的天井,以幾何開口框取穹蒼,並隨著日光移轉藍天色彩不斷變幻。另一件《Open Field》則是透過朦朧而曖昧的空間光線,挑戰人類視覺感知的極限,強調空間本質即是由光塑造而成。Walter De Maria 的《Time/Timeless/No Time》安置於一巨大地下室空間,一顆巨大的黑色花崗岩球體端坐於階梯平台中央,四周以金箔柱整齊排列。行進階梯請輕聲緩步,幽微而低沉的聲響彷彿反映巨球質量,在這裡,以黝黑巨球為信仰,觀其面貌而映照萬千世界。
很高興這日天氣如此地好,安藤忠雄精湛的幾何空間塑造與細膩的光影掌握,透過建築本身將藝術品的本質最大化展現。此處的觀覽不僅是一類藝術鑑賞,迴游式動線使在美術館空間的我們是自由的,探險、停佇、體驗、放空,光在泥林中長出,「人類的進步與協調」如此體現,希望我能夠再回來這裡心鬆默想。






李禹煥美術館/極簡空間、物派對話
距離地中美術館不遠,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李禹煥美術館 Lee Ufan Museum 半隱於海岸山丘,開放的枯山水庭前視野豁然收束,而穿越入口層層高聳通廊,使我們又再次進入安藤的清水模世界。美術館內由數個矩形展間及中庭組成,素淨清水模牆面與裸露岩塊,形塑深邃的極簡美學氛圍。
李禹煥作為「物派」藝術代表人物,其作品強調物體本身的存在和人、空間的微妙互動關係。館內作品如《關係項》系列,展現藝術家經典的創作語彙:粗糙的自然石塊與人為打造的金屬、玻璃板塊並置,物件之間存在微妙而富有張力的平衡關係。特別喜歡李禹煥《從點開始》、《從線開始》與《應答》等系列作品,皆以極簡筆觸召喚觀者進入禪的凝視。《點》自一枚枚筆刷蘸墨所點下,規律而緩慢地排列於白色畫布之上,近觀,筆觸粗細、力度輕重,甚至墨色的深淺皆有著細膩而微妙的變化,猶如生命韻律的自然氣息;《線》則以一次次拖筆畫完成,視覺產生一種輕微的震顫與恍惚,建立自我與世界的連綿;《應答》更以最少的筆觸與廣袤的留白,形成有與無的對應關係。空白在李禹煥的作品中是種積極的存在,引導我們傾聽空白,認識「無」不一般的場域能量。



Benesse House/藝術與生活的多重詮釋
Benesse House 為飯店與美術館的複合場域,包含多棟安藤設計的住宿建築( Museum、Oval、Park、Beach 四區),並且在各個空間和住宿房型專屬展示不同藝術家的繪畫、雕塑作品。建築隨地勢配置於丘陵坡地與海岸形宿豐富層次,體現建築即風景之理念,讓藝術滲入進日常起居,視軸直抵瀨戶內海潮線。
本次觀賞的是 Benesse House Park 的「杉本博司藝廊:時間的迴廊」( Hiroshi Sugimoto Gallery: Time Corridors ),藝廊由安藤忠雄為呈現杉本博司的攝影、雕塑等作品量身打造。館內展示作品包括杉本博司自 1970 年代以來的《Seascapes》、《Lightning Fields》、《Opticks》、《Five Elements》等系列作品。特別喜歡在時間主題上杉本博司以長曝光攝影凝結海平線的光影、捕捉劇場放映一場電影的全部時間,喚起人們注意那些看似靜止實則流動的畫面。再配合上安藤建築的光井、狹窗和廊道,自然光被導引至照片上,使觀者感受光線隨時間拉伸的奇異張力,建築、藝術與自然高度融合,如是踏入瞬間和永恆的生命投影。






「家計劃」:時空重構
家計劃(家プロジェクト)始於 1998 年,以直島本村廢棄民宅為基底,邀請藝術家介入改造,讓藝術滲入在地日常,觀覽作品的同時亦可看見空間歷史與新意。

「角屋」:為直島家計劃第一號老屋改造作品,由藝術家宮島達男於 1998 年完成。這棟 200 年古宅以燒杉板工法修復,重現江戶街屋風貌。角屋內部開了一方水池展示宮島達男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發表過的《Sea of Time ’98》,並邀請島民們參與製作 125 個 LED 數位計時器。池水如墨,燈光數字依不同設置頻率、個別節奏變幻,彷彿數字之光象徵生命生息而隨窗景、池面顯示器閃爍明滅。
「南寺」:走進南寺,伸手不見五指,彷若闖進一座靜謐的暗黑腔室。解說員要我們坐上看不見的長椅待眼睛習慣黑暗。位於曾經地藏寺所在地,有別於其他家計劃,南寺是安藤忠雄於 1999 年設計的新建建築,除了為符合 James Turell 的作品尺寸需求,亦是企圖延續昔日廟宇作為人們精神寄託地之意涵。深邃暗室設置的是 James Turell《Backside of the Moon》,最初的幾分鐘什麼也看不到,但當雙眼極度渴求時,微光滲出,矩形光膜逐漸浮游眼前。作品以純粹光暗為素材,空間即媒介,感官成了畫筆。而就是這難以言喻接近冥想的震撼體驗,是所以家計劃中我最喜歡的。

「KINZA」:原是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日式平房,庭院覆以細膩黃土,時空彷彿仍凝於昔日。藝術家內藤禮以此老屋為基底,以極簡手法介入,保留了原本灰瓦屋頂、黑色板牆、梁柱等傳統工法構件並加以修復,讓建築本身即是時間的作品。KINZA 自 2001 年完成《Being Given》裝置以來一直實行全預約制,每次僅允許一人入內。在每次限定 15 分鐘的觀賞時間裡,老屋的木香與昏光包裹每一寸感官,保證了眾觀者與當下感知合一,所有細節留待我們在靜默中領受發掘。
「護王神社」:護王神社起源自江戶時代,多年來奉著地方守護神,在當地居民心中擁有重要地位。2002 年,著名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參與了神社的修復和創作,保留了神社原有的建築形式,同時大膽地以一條純淨的玻璃階梯貫穿地下石室與地上正殿,晝光沿玻璃階梯傾瀉而下,夜晚則自地底透出靜謐光暈,整體設計被命名為《Appropriate Proportion》,象徵在守護傳統與融入現代之間的和諧比例。一定要進入地下石室觀覽,除了一探地下神聖幽光,迴走,狹長通道外的瀨戶內海景與平滑牆面成映,畫面不就如同杉本博司《Seascapes》的景致嗎!



「石橋」:石橋家是一棟始建於明治時期的傳統日式住宅,家族因製鹽而繁盛一時,因此這座宅邸也凝聚了製鹽產業在島上發展的興盛歷史。藝術家千住博從構思到完成耗時五年之久,透過自身的巨幅瀑布畫作《The Falls》與水墨畫《The Garden of Kū》結合展示,將整個住宅空間化作一件「場所記憶」的繪卷。建築成了畫布,在地歷史與當代藝術水乳交融,旅人可以一邊漫步老屋廂房,一邊欣賞千住博畫作裡的瀑布奔流、空谷靜寂,是關於繁盛與寂靜的交替輪迴。
「碁會所」:碁會所這名源於昔日島民聚集於此對弈圍棋的傳統,時代變遷、小屋閒置,直到 2006 年日本當代藝術家須田悅弘接手家計畫改造。山茶花(椿)為須田悅弘本次創作主題,以此向昔日對弈歲月致意。另一處取材速水御舟名作《名樹散椿》,在廂房內創作出一件與之相應的木雕作品《椿》,也就此與庭院外的五色椿遙相輝映,悄悄對話。

「牙醫之家」:顧名思義,前身是直島一位牙科醫生的住家兼診所,今日則變成大竹伸朗狂想拼圖。以「陋器建築」聞名的大竹伸朗,以舊診所為基底,拼貼鐵皮、霓虹、老物與自由女神等,空間裡瀰漫光影氣味和生活殘片。大竹將此建築作品命名為《舌上夢》,意味舌尖上的夢境,好似人們可以透過味道或氣味喚起特定的記憶或夢境,把牙醫之家塑造成一座巨大迷離「夢的容器」,目不暇給、迷離恣意。
安藤博物館/老宅有光
ANDO MUSEUM 以一棟百年木構町家為殼,並在屋內插入清水混凝土量體,很是安藤忠雄的作風,牆體板模清涼細緻。與之相對,頭頂椽木梁柱溫潤發黃,斑駁年輪昭示歲月。暖木與冷灰構件縱橫錯置,傳統與當代互為底色彼此襯托。
館內陳列許多安藤早年手稿與模型,亦梳理直島自工業島轉為藝術島之歷史脈絡。作為安藤忠雄於 2013 年完成的直島第八件建築作品,「過去與現在的融合、建築與環境的共生」這一安藤反覆闡釋的主題,讓訪客得以在很短的動線中體驗到安藤式空間的精神濃縮,同是探索直島建築光譜不可遺落的一顆明珠。



犬島精煉所美術館/工業遺構之再生
航離小豆島時,因行程緊湊無法登岸犬島,乘遊輪與犬島精煉所美術館那支赭紅煙囪遙望,暗自許下重返之願。犬島精煉所美術館改造自百年銅冶煉廠遺跡,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奉行「用其所有,創其所無」理念,保留舊精煉廠的紅磚煙囪、黑色爐渣磚牆與新建構造巧妙融合,低矮的現代建築隱身於殘垣斷壁間,屋頂覆以島石與土壤,化為渾然天成的植生地景。館內的光線、通風與溫度調節大膽運用了自然能源,如透過改造舊煙囪系統形成煙囪效應通風、利用太陽能板和地熱等被動式降溫,使整棟建築幾乎無需現代空調設備,堪為工業遺構改建成環保建築的經典案例。

瀨戶內的建築朝聖從未停歇因為,安藤忠雄在直島落成第十件作品──直島新美術館。延續其一貫的建築哲學與光影實驗,再以流暢幾何伏入山海脊線,持續排演直島上光與混凝土的默劇。館方以亞洲當代藝術為策展軸,規劃定期換展與駐地工作坊,企圖將島上藝術網絡推向更開放的交匯點,亦是我期待重返直島的理由之一。
這片群島以建築 × 藝術 × 自然三元耦合,以空間刻寫島嶼記憶,邀我們一次次啟程,感受疊映地景和潮聲迴響。

Author / Aaron Linn 電子羊
Edit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Credit /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瀨戶內國際藝術季、Aaron Linn 電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