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誕生之際,是為男性所設計的功能性單品,而後成為了代表貴族階級的產物,曾作為女性討好男性的利器,至今則作為表達自信、展露 Girl Power 的重要單品。於設計的角度來看,提高腳跟高度所形成的身材比例與視覺延伸更加符合當代對於女體的審美,然而對於穿者而言,是他人對自我的凝視與讚賞更為重要,還是穿上高跟鞋後所增的自信才是設計者當初創造的初衷呢?
由於高跟鞋令人玩味的形象與暗示,使它時常出現於各種電影、畫作等作品中,時而化作女性象徵,時而帶點性的勾引,作為性別形象、自我意識與社會文化的符號穿梭其中。在西班牙導演 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 的電影《情迷高跟鞋》中,則以高跟鞋作為視覺象徵,帶領觀眾從女性間的情感中探討父權的解構。
高跟鞋的功能性強化了男性凝視?
自 17 世紀起,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於高跟鞋的喜愛,使之成為了貴族「男性」的象徵。然而時移俗易,由於高跟鞋的特殊結構提供了女性肢體更好的視覺比例:修長的腿型,為支撐所更為突出的臀與胸,正好符合了男性對於女性身體一切慾望的特徵,將兩性間的相吸磁性發揮到了最大。
法國哲學家 Pierre Bourdieu 曾說,「男性的慾望是佔有的慾望,是色情化的統治;女性的慾望則是被男性統治的慾望,是色情化的服從。」男性垂涎於穿上高跟鞋後的女體,致命的吸引力,女性則沈醉於穿上高跟鞋後的自己,眾人著迷的眼神。然而,從過去女性以服從的角色取悅男性視角的動機,來到至今,高跟鞋已轉變為女性力量展現,取悅自我的強大武器。
高跟鞋的設計出自「觀者」還是「穿者」的視角?
來自法國設計師同名的品牌「 Christian Louboutin 」,以極高的高度、極細的腳跟以及招牌的正紅色鞋底聞名,被稱為「最性感的刑具」。其從設計到製作,無一是以讓女人「舒服」為出發點,反而以讓女人擁有「最具野心的完美」而聞名,這樣一雙由男性設計師所設計,並不符合人體工學的高跟鞋,卻成為了全世界女人爭相追求的最高魅力。Christian Louboutin 更曾說過:「我做的鞋子不是用來走路的,我想用這些鞋子讓人聯想到戀物癖,它們和慾望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然,高跟鞋設計演化至今,兼具穿者舒服與觀者美觀的款式當然也層出不窮,品牌 Jimmy Choo 能夠受到女性青睞的一大主因便為其設計理念中所提到的—「只有舒適的鞋子是不退流行的」,設計過程中更在意的是身為「穿者」的女性為出發考量。
從和解中解構父權 / 情迷高跟鞋
由西班牙導演 Pedro Almodócar 所主導的電影《情迷高跟鞋》( High Heels, 1991 )中,以母女間的情感羈絆對比女性對父權的依賴,刻畫出一段關於家庭與女性,找尋女性自我價值,漸漸解構父權的過程。其中也大量運用了高跟鞋做為視覺線索,從兩性的拉扯到母女間的連結,最後則成為了追求自我力量的象徵。
全片除了運用了大量的符號線條及對比色暗喻主角們的心理狀態與關係變化外,也以高跟鞋作為停止追尋母親,踏上自我未來的象徵。最終,當女兒面對母親的離世,穿著那雙代表獨立的紅色高跟鞋,對比著年邁母親的光腳,暗示她無需再被過去社會對女性的標準與斥責所綑綁。
此刻的她已被解放,與男性的有或無皆無關了。女性的樣貌與權利,從來不來自於反抗男性,而是深知無論男性的存在或無,依舊明白女性擁有一切思想與動機的主動選擇權。
成為自我認同的化身
曾經成為禁錮女性被審美的枷鎖,也曾被冠上勾引的罪名,然而時轉至今,高跟鞋所繼承的已不是由男性視角所附加的價值與權利,而是協助女性站上更高視角,由第一人稱俯視自我,在人生中追尋自身價值與認同的錨定點。
無論是男人對「性」的慾望、女性對「物」的渴望,高跟鞋帶來的其實僅僅是「襯托」,穿上它之後所得的自信,與脫掉它後真實的自己,才是比高跟鞋更高貴的存在。
穿著高跟鞋彷彿是種自我折磨,卻在承受如地獄般的酷刑同時,接受來自他人眼光的欣羨,一雙鞋餵養了苦痛與虛榮,這樣的矛盾造就了高跟鞋代表「美」的極高地位。高跟鞋於現代意義與過去皆屬慾望的化身,並無二致,只是慾望對象轉換為鏡中那個想成為的「自己」。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Yu
Photo Credit / IMBd, Coral Gables Art Cinema, Emanuel Levy, Ruido Bianco FM, FILMGRAB, VSCO (amethystluv), tumblr (kristiineozola), Malone Souliers, Forbes, Faradays, The Lazy Historian, 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