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沒有元宇宙,反烏托邦的黑色美學

隨著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令人們對於未來有著無窮的想像空間,但在未知的期待背後,往往也隱藏著更多的焦慮甚至絕望的情緒,以致這類「反烏托邦式」的創作逐漸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題材,如《飢餓遊戲》、《瘋狂麥斯》、《末日列車》等。在與元宇宙概念美妙渲染相互矛盾的反烏托邦世界觀之間,崩壞的末日未來似乎更能以一種黑色美學的形式吸引著我們。

源自19世紀的反烏托邦概念

反烏托邦( dystopia )一詞源自烏托邦( utopia ),最早可回溯到1868年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針對愛爾蘭土地政策時首次使用了反烏托邦一詞,該詞彙形容獨裁體制對人民洗腦、無言論自由、強烈階級化與極端貧富差距下卻看似有序公平的社會狀態。反烏托邦的概念出現後最先為小說所引用,通常描寫未來世界人類喪失自由、階級壁壘森嚴、人工智慧背叛或者戰後焦土的世界觀。在這類文學大放異彩之後,藝術、電影、漫畫等等領域也開始從反烏托邦的概念衍生出各種創作。

三大 Dystopia 文學

隨著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人類科技飛躍式地成長,以及一次世界大戰後反抗帝國主義的革命浪潮興起,20 世紀初期的世界正發生著劇烈變化,成為一眾文學家們思潮進化的溫床。經歷過兩次俄羅斯帝國革命的小說家薩米爾欽著作《我們》被視為是反烏托邦文學的始祖,他描寫人類經過百年戰爭後的西元 26 世紀,掩蓋在體制下的虛偽和平世界,諷刺著現代工業社會的極權主義,被譽為「焚書年代裡的文學奇品。」其後赫胥黎受到生物學與人工繁殖技術進步啟發,敘述一個以藥物壓抑人類一切情緒的《美麗新世界》,與歐威爾筆下極端階級化社會用以批判權力統治過度伸張的《一九八四》,合稱三大反烏托邦小說,替後世描寫末日題材的各類作品打下基礎。

來自東洋的末日創作

80年代是日本漫畫的黃金時期,出版社與漫畫家們傾盡全力挖掘各種故事題材,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經典,亦不乏受到歐美文化啟蒙的作品。武論尊與原哲夫即是受到了電影《瘋狂麥斯 》影響,在硬漢格鬥的故事裡,加入了戰後末日的廢土世界背景,打造出名作《北斗神拳》。而經歷30多年仍歷久不衰,甚至反攻回歐美市場的大友克洋神作《阿基拉》,亦是一部充滿濃厚反烏托邦概念的末日啟示經典。同時期還有著被《銀翼殺手》啟發,從反烏托邦概念衍生出的科幻末日世界觀─賽博朋克,士郎正宗代表作《攻殼機動隊》。

好萊塢裡的反烏托邦

隨著電影工業技術的進步,這個時代要拍攝出幾近真實的末日景象早已不是難事,加諸人們對於科技發展與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甚至恐慌,片商與觀眾幾乎都陷入了「末日情結」當中,尤其近十年來,好萊塢反而從上世紀的反烏托邦文學裡,找到了最新鮮的題材,如闡述極端階級概念的《飢餓遊戲》、《分歧者》、《末日列車》,廢土世界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移動迷宮》,以及經過美國科幻新浪潮洗禮下,因而大熱門賽博朋克風格的《駭客任務》、《銀翼殺手2049》、《艾莉塔:戰鬥天使》等等,都是各種不同面向的反烏托邦末日世界電影。

現代藝術家的末日場景

來自捷克的3D插畫家 Filip Hodas ,早年創作以超現實的迷幻影像為主,近年發表名為《 Pop Culture Dystopia 》系列備受注目,他利用現代流行的文化符碼,例如知名卡通角色、電子遊戲機、大眾化品牌等等元素,結合壯觀廢墟場景,令影像給予人無窮的末日想像空間。學習傳統藝術出身的美國藝術家 Taylor Schultek,創作生涯始於街頭塗鴉,擅長油畫創作的他,筆下的世界經常描繪崩壞的城市與蒙面的塗鴉客,彷彿進入一個末日無政府狀態的場景。保加利亞藝術家 Ismail Inceoglu 一直以來都以詮釋末日世界為主題,早期透過數位創作的他,逐漸轉向粗獷筆觸的畫風,在荒蕪的場景中導入歷史元素、現代科幻以及娛樂文化,在一絲 ACG 氣質的畫面當中散發出如史詩般壯麗視覺感。

上世紀的反烏托邦文學經典宛如預言,小說家通過當代社會結構與起步中的科學,架空出未來的末日趨勢,我們幾乎可以在接近百年後的今天,看到文字裡頭的場景即將到來,既想窺探未來的同時卻發現面對的是一場絕望,引導出人們的末日情結,這正是反烏托邦創作充滿魅力真正面貌。

Editor / Asta

Author / Poo

Photo Credit / 20th Century Fox, Warner Bros, IMDb, Wikipedia, Filip Hodas, Ismail Inceoglu, Taylor Schultek, Read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