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世界的自拍照, Cindy Sherman 以扮裝攝影突破藝術疆界

Netflix 影集《創造安娜》中出現 Cindy Sherman 的經典之作《電影無題劇照》,當世人津津樂道安娜的身份之謎及她如何使紐約上流相信她的貴族身份,其關鍵一幕便是她於拍賣會上發表對於 Cindy Sherman 的評論間流露出她對於女性於社會地位與發展的侷限及不滿,一席話為她贏得進入名流世界的門票。

Cindy Sherman 在大學主修的是繪畫,卻愛上了視覺藝術與攝影。最早的作品是將自己的形象分開拍攝並剪貼完成,從小她就喜歡扮裝,從電影中挖掘不同角色的樣貌,不同身份的因子在她身上被發現。一直到 1977 年搬到紐約不久,開始了《電影無題劇照》的藝術實驗,她裝扮成美國、歐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創作出轟動藝術史的自拍照。在該系列作品問世以前,她只是一個躲在鏡頭後面的攝影師,偷偷觀察著,依據他人的喜好來選擇主題,突然有一天,她決定走進自己的鏡頭。

沒有電影的電影劇照

美國 1950、60 年代印製的劇照尺寸為 8x10 英吋,這是為了方便電影公司在宣傳時,能將劇照放入信封郵寄給大眾,而為了讓拍攝成品必須符合電影劇照的格式,Cindy Sherman 在《電影無題劇照》一系列的作品尺寸也是這個大小。另一方面,因為她在《電影無題劇照》的扮裝不想僅限於一種類型,她更仔細研讀大量有電影影像的書籍,包括影星嘉寶(Garbo)、東歐電影、默劇、好萊塢電影等劇照。不過事實上,《電影無題劇照》並沒有一部電影在背後支撐相片的故事結構,但是觀賞完這系列 8x10 的黑白肖像相片,將可欣賞到 Cindy Sherman 建構在相片之上,富含故事情節的「電影」,例如在《電影無題劇照#1》到《電影無題劇照#6》拍攝設定中就是一位金髮女演員在職涯的各個階段。

姿態萬千的女演員

而這些肖像自拍照皆是由 Cindy Sherman 一人進行角色扮演的創作形式,她在相片中扮演成二戰戰後老電影式的女性形象,並且帶來黑色電影( Film Noir )充滿懸宕不安的氛圍,或黑白無聲電影的鄉愁感,有像是希區考克電影中的家庭主婦,有化身為義大利新寫實電影中性感低下階級的女子,也有走在紐約市辦公大樓的年輕時髦秘書,她把自己從好萊塢影星變到郊區女子,再從高尚貴婦變成龐克女郎,塑造成不同電影電視中的女性形象。

封閉式構圖框住人物

Cindy Sherman 亦透過燈光場佈、人物位置安排,暗示畫外的視線關注,而且她的作品大部分運用了電影劇照常用的封閉式構圖手法,帶有人物被框架在畫面空間的感受,觀者也被迫注視著特寫鏡頭的臉孔。仔細端倪後,你一定會有疑問:這個女子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此引人入勝的作品總是吸引人的,觀者也透過直面女子,揭露了自身目光底下隱含的性、性別意味,同時反映女性在大眾媒體影響下的掙扎,在不同政治、經濟背景下,社會對於女性有相異的期待與想像,並透過電視、廣告傳達某種價值觀與形象,而 Cindy Sherman 想要做的就是呈現出對此種現象的省思,而非順應輿論對女性的期望。

扮裝自拍是觀念藝術

在傳統上,相片所要記錄的是真實的世界,而《電影無題劇照》的關鍵在於,它的素材既是來自電影中的虛構場域,卻又以如此逼真的方式被描寫著,讓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不再清楚,虛構的是場景,而真實的是角色扮演的虛偽性,所以你會發現這些女子似乎不是那麼接受其所扮演的角色,她們通常若有所思的盯著畫外某處。有此一說,這系列作品無疑是觀念藝術的創作實驗,比起作品的物質性與傳統美學,當中牽涉的意念更為重要。

在 1970 年代仍然充滿男性凝視的氛圍,她扮裝、自拍,說是劃時代的作為也不為過,甚至是觀念藝術的實踐。Cindy Sherman 在她的作品中隱喻了身份建構的虛偽性,藝術與攝影文化在此之後亦深受此觀念的影響,近一步延伸至整體社會的認知,引起人們探索身份的可能性,無疑是回應了時代的問題。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Dorian Hsu

Photo Credit / 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