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完美,所以迷幻:探索 Tame Impala 的一人藝術世界

Tame Impala,其音樂風格以 1960、70 年代迷幻搖滾為主,基本上所有創作與製作皆由主唱 Kevin Parker 一人主導,造就一片極富層次、深邃、捉摸不定的神秘光景。從《 Innerspeaker 》到《 The Slow Rush 》,不僅能看出 Kevin Parker 對藝術的獨到見解,也能透過作品細細品味其個人心境轉變。

來自澳洲的 Tame Impala,其音樂風格以 1960、70 年代迷幻搖滾為主,大量使用Delay、Fuzz、Reverb 等效果疊加音色,再現 20 世紀中葉獨特的毛邊復古感,並以當代創作架構將藍調、放克、嘻哈和電子音樂元素融入其中,造就一片極富層次、深邃、捉摸不定的神秘光景。


雖為被認為是樂團,但基本上所有創作與製作皆由主唱 Kevin Parker 一人主導,一首首奇幻多變、使人沉淪如癡如醉的歌曲,都是由其一手製造的幻境。身為完美主義者的他,對音樂或視覺都展現了精闢且全面的思慮,從《 Innerspeaker 》到《 The Slow Rush 》,不僅能看出 Kevin Parker 對藝術的獨到見解,也能透過作品細細品味其個人心境轉變。

 

一人的樂團

Tame Impala 的與眾不同,源自於靈魂人物 Kevin Parker 那股碾壓所有框架、脫韁一般的完美主義。打從 12 歲起在自家車庫摸索創作與錄音,單人作業一直是 Kevin Parker 最熟悉且舒適的狀態。即使外界以傳統的「樂團」一詞定義 Tame Impala,在他心中,這比較像是他個人的大型音樂計畫,所有編曲錄音一手包辦。由於團員中也有Kevin多年好友,個人堅持與團體合作的矛盾在成團之初困擾著他,但他選擇不因合作而妥協,亦拒絕來自外界的定義,堅持鞏固與自我對話,悉聽中迸發的原始靈感。Kevin Parker 在接受 SYNTH HISTORY 訪問中如此說到:「對我來說,靈感是至關重要的事。那是一種超越一切的衝動,不是為了賺錢或向別人炫耀,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做這件事。」

向內的壯遊 - Innerspeaker

第一張專輯《 Innerspeaker 》製作期間 Kevin 相中間海濱小屋作為錄音室,得以俯覽西澳大利亞的 Injidup 海攤,180 度將印度洋的遼闊盡收眼底。Kevin 給這間音樂基地取了名「 Wave House 」,獨自在此完成了所有歌曲的製作。「即使現在我聽 Innerspeaker,我還能聽見那股環繞在牆壁間的殘響。他已經和這張專輯密不可分了。」獨自在 Wave House 製作專輯,不僅讓 Kevin 得以靜心與自我對話,也讓世界得以通過成品聽見他獨樹一格的靈魂脈動。

 

Kevin Parkers 在專輯裡展現了一把吉他能幻化百般姿態的天份,扭曲的、毛躁的、空洞的,大量效果疊加創造一股不協調的損壞感,乍聽容易迷失於無法定性的聲響,卻在樂器交融間神奇地產生和諧,好似能感受澳大利亞獨特的性格:時而清爽跳躍如沐浴海風放任手中白沙散落,時而深沈破碎讓人感覺在一片濃稠深淵無助地下沉,甚至利用衝突的情緒並立、撞擊,從中迸生令人沈醉的色彩。

 

《 Innerspeaker 》直譯為「內在敘述者」,收錄歌曲多以心靈、內在為題,由自我出發感受世界,然而聽感上又略顯粗獷、赤裸,將澳大利亞豐富原始的生命力編織入樂。專輯封面設計師 Leif Podhajsky 與 Kevin 討論後,選擇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大煙山國家公園(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的風景照,以德羅斯特效應( Droste effect )手法展現,創造兩面無限鏡一般的效果,融合了寫實與魔幻、開闊直率與曲折複雜,替《 Innerspeaker 》兩面衝突的矛盾建立了精準的視覺形象,可說是最完美的解答。

 

破除窠臼 - Currents

2015 年的澳大利亞唱片業協會音樂獎( ARIA Music Awards ),《 Currents 》一舉奪得包括「年度專輯」、「最佳製作人」等五個獎項,也榮獲滾石雜誌( The Rolling Stone )「 2015 年度 50 大專輯」第 13 名。也許因為在職場情場經歷劇變,《 Currents 》展現了與前兩張專輯截然不同的性格、顏色,充滿創意且敘事完整,被認為是集音樂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大成之作,經典程度足以與法國電音巨擘 Daft Punk 的傳奇專輯《 Random Access Memories 》相提並論。

 

Kevin 的改變直觀地反映在他的音樂創作中。《 Currents 》中爆炸式加入電子音樂元素,以往吉他的戲份交由合成器演譯,80s 弦樂、70s 鼓機音色使歌曲給人 90s 流行感,更多的 Synth 聲響、更 Groovy 的節奏,低保真音色間滿是華麗與繽紛,在心中不起眼的角落舞動,形影單隻卻讓人不自覺地注視。單曲間有著 Disco、R&B元素,甚至用上了 Gfunk 裡標誌性充滿彈力的大鼓與西岸嘻哈節奏,但似乎難以發現搖滾樂的身影。毫無疑問,《 Currents 》是一張流行專輯。對於 Tame Impala 身為「搖滾樂團」卻推出一張流行專輯,Kevin 表示:「我想人們漸漸明白,僅因你做出了聲響奇特或者非主流的作品,並不代表你比做流行樂的人聰明。」

 

專輯設計由 Robert Beatty 操刀,華爾街日報將這位風格充滿迷幻、懷舊、神秘的設計師稱為「迷幻專輯藝術產業的獨角獸」。Kevin 在構思專輯視覺時,便下定決定要以渦旋脫落( Vortex Shedding )為概念,以空氣或液體受物體影響而失序的現象,表達一種動態的、進行式的、衝擊的能量。「改變」作為《 Currents 》的核心主題,如同專輯封面流動的球體,破開了大眾對 Tame Impala 的既定印象,敘述著他經歷了一連串感情與自我心境的轉變。

 

完美的時間 - The Slow Rush

Kevin Parker 的生活隨著《 Currents 》大受好評後產生了變化:開始與 Travis Scott、Lady Gaga 等頂尖藝人合作、在科切拉音樂祭( Coachella Festival )等巨型現場作為主角登台,甚至完成了人生大事:與女友 Sophie Lawrence 步入禮堂,在午夜派對為賓客提供了 150 個麥當勞漢堡。Kevin 花了五年消化、培養那些新生活對於創作的特殊意義,成為受世界推崇的音樂奇才讓他對於自己的藝術堅持多了份自信,能夠更坦率、自然地將心底私密的故事譜寫作歌。當然,所有音樂創作仍然是由 Kevin 獨自完成,時間未能沖散他心中孤高的完美主義。

 

The Slow Rush 》是一張探討時間哲學、堪稱怪物級別的一張作品,並不只是因為 Kevin 成功地將光陰與抽象情緒以恰到好處的詞曲書寫,在音樂上他展現了融貫古今的巨大企圖。黑人靈魂樂、迷幻 House、世界民俗音樂、古典樂句應用,以當代流行樂將各時代音樂的神髓集於一身,彷彿一人即歷史,卻也無法以任何既存標籤定論。

 

「迷幻」作為 Tame Impala 最大的特色,在這張專輯中被更細膩地與單曲扣題。〈 Posthumous Forgiveness 〉講述著於父親過世後,Kevin 回看兩人關係以及面對永別的心境變化。歌曲前段充斥著壓抑、怨懟的歌詞,詭譎的氛圍與連續正拍大鼓,彷彿無法接受現實、憤怒又徬徨的捶頓,一下下打在聽眾心窩;後半隨著合成器音色軟化,Kevin 優美地唱著記憶裡兩人關係破滅,以及舒緩、消化、釋懷那些衝擊與回憶的過程,在一切已無法回頭的現在,僅剩一片唏噓。Kevin 過去已展現過他卓越的能力,能利用各種方式在一首歌內創造數個幻境並使其共存,如幻境已臻緻完美,如鬼魅般撲朔縈繞在聽眾腦中。

 

為了得到一個對應「時間」最好的回覆,Kevin 與攝影師 Neil Krug 千里迢迢前往納米比亞的卡曼斯科( Kolmanskop )拍攝專輯封面。這座位於納米布沙漠的廢墟城市在 20 世紀初曾是因鑽石礦坑而繁盛一時的城鎮,1956 年最後一批居民撤離後,無情的沙子無孔不入地吞沒房舍、工廠、學校,成了一座鬼城。在滿室黃沙與斜陽的空間裡,整座城市如同沙漏中的裝飾,在掩埋與吹散的日復一日之間,計數著時間流逝。過於飽和的色彩與超現實構圖成了一張張魔幻成像,美得讓人窒息。

 

Kevin Parker 將自己隱藏於 Tame Ipala 之下,把故事編織於聲響幻化的霧氣中,色彩斑斕使人暈眩飄忽至意識邊際。然而,那些超脫於名號、技法,無法被掩蓋的赤誠,投射出身為人最赤裸的種種姿態,被深深寫入聽眾心中,成為雋永。

Author / Rex

Editor / Asta Chang

Photo Credit / Tame Impala Facebook, Pinterest, Neil Kr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