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的生活亦能是假期,開箱水相設計打造之 Vacanza 全新基地

在假期國際的辦公空間設計邏輯中,水相設計 Waterfrom Design 拋開辦公室點到點、格狀切割空間的形式,改以迴繞、非定向的空間路線製造蜿蜒,讓使用者行走間對環境產生「探索」之感,而非傳統僅求效率、壓縮個體感受的工作環境。希望透過迴繞行走,即使座位至茶水間的片刻都能讓緊湊生活得到喘息節奏,如同自我療癒的儀式。

假期之始,扭轉辦公室格局的制式角度

品牌於現有的辦公室旁拓展了新部門空間,盼能加強商品開發部門與設計總監的溝通強度,同時提供行政、倉儲更具餘裕的運作環境。基於對現址的熟悉度,業主首先提出大樓落地窗西曬的問題,因傳統格局將會議間劃於窗邊,開會得忍耐曝曬之熱;再者,會議間阻斷落地窗採光,加上各部門常規隔間的牆體,使工作區域自然採光不足。

 

為此,設計將入口臨窗西曬側設定為短暫停留的動線區,讓工作位置脫開日曬範圍,別於傳統接待櫃檯及等候區模組,幾座高背座椅建構這段過度空間,這些看似隨機的塊面如雕塑錯落於窗邊,比固定隔間更具靈活性,其造型易於控制屏蔽比重又能遮陽,訪客候位可於椅陰影乘涼,使用者也能利用如牆形式配置品牌訊息。

 

45度轉向度思維,迴繞行走的空間路線

空間的慣性是什麼?辦公空間的配置邏輯除了切割公私領域、有效率分割部門座位外,是不是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方式重新經營這段時間與空間?畢竟工作在一日生活中佔有相當時間比例,設計又如何能透過場域改變哪些互動及感受?水相設計為此專案提出自我詰問。

 

制式的水平垂直座向的辦公室動線,看似很有效率的溝通動線,卻也會造成許多長廊。因此初始配置就希望突破慣性,將座位軸線轉向成 45 度角對應整片落地窗,一方面遮擋西曬問題,也讓整體進光量變得更多。加上室內不頂天花板的隔間手法,使用者身處不同角落能從樑下、天花板間隙透出的光線強度、背景色彩甚至聲響動態,感知到後方二、三層空間的視覺延續,放大對空間尺度的感受。

 

在轉向、不截斷的立面之間,避開強光曝曬,仍使光線蜿蜒至環境後端,視覺自然帶出流動與探索效果。拋開辦公室點到點、格狀切割空間的形式,改以迴繞、非定向的空間路線製造蜿蜒。透過不到頂的隔間牆,讓使用者從 A 點到 B 點的溝通動線拉長,透過繞與轉產生更多行為,在行進的過程得以沉澱、喘息、釋放,如同一場自我療癒的儀式,成為最佳解方。

 

藏與不藏的工作互動哲學

除了 45 度角改變視野,概分部門一段主要立面以不封閉動線的弧牆,漸次展開各區域工作動態。步入開放辦公區,將先迎來商品展示區、商品開發部門及總監辦公室。此區亦作為空間核心,水滴狀曲面界定商開部座位與總監室的範圍,卻非完全截斷動線、採光,由於商品開發部門是強調創意屬性的空間,互動性跟關聯性的需求強烈,也需比鄰總監辦公室,充分發揮討論的即時性。在界定出面積範圍後,商開部共用的辦公大桌,兼顧工作與討論會議的功能,並依人數局部內挖、斜切桌面,使這張輪廓特殊的桌子擁有不同坐向的邊緣,而內凹的區域則作為商開主管的座位區,方便溝通創意並保有隱私,消弭硬體隔間帶來的階級性,視覺上亦延續整體突破框架的開放策略。

 

曲徑引至似廣場的留白位置,需要隱密性的會議間沿牆設置,並延續斜角的量體輪廓納入自然光,像一完整方盒由外推入,量體之間局部、錯位的層次遮掩,透過門片的移動控制開放程度。這些利用不同牆體的高度或是轉折引導人的視線,像是格放一個個的片段,每個轉折都是風景,轉向度之餘,也形塑出框景的視線,就如我們一直在探討的看與被看的關係,也是整體空間配置的邏輯,如同菲林底片一樣,菲林本身空出來的白,需要透過光線與人的行為才能產被賦予意義。

 

疏緩或凝聚,藏與不藏,是工作互動的哲學,也是旅程得以舒適的節奏。個體間的距離轉為情緒或創作的正面能量,群體的凝聚及意見暢流交換,則是支撐共識與共感的強大核心,

 

觀看角度,以物理分割提供行為的靈活度

如此空間是全體相連、隨個人或小群體再行分枝的型態,既非僵化也非鬆散,包容的連續性將帶給使用者和緩、並能持續創造意涵的支持。而過往因理貨作業總顯雜亂的倉儲區,在此移至空間最底端,雖然仍用開放層架方便作業,但有別於過往粗暴一分為二的方式,透過 45 度轉向控制過濾較雜亂的部分,將前方座位區、隔板作為前景,保留局部理貨動態,人的視線得以延伸穿透,即便是理貨的端景也是有趣的畫面。

 

設計以非規則線條分流使用模式,而非依照部門人數僵硬圈地劃分。非矩形、非制式劃分的辦公場域,色調與材質是界定工作範圍的重要指標,或者區域屬性的延續、轉介。大塊面衝撞色彩的變化也形成強烈感受,尤其商開部門是一個需要創意刺激的區塊,就像飾品的多樣性,提供工作夥伴更多刺激來源。像是工作區之一以冷凍 PVC 門簾替代傳統隔板為界線,其透光、鮮明的黃色不僅視覺濃烈,光線穿透、暈染、滲透至他區的特殊效果,又與另一夾板染靛藍色對比互映,形成工作路徑上極具感官強度的端景。天花板及地坪則轉用降低彩度的淡灰綠、粉藍,延續配色邏輯也鬆動緊密度,使人感到氣氛強弱轉換。

 

端詳趣味,藉材質替區域套換濾鏡

為了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中做出質感,我們也利用大量的原始材料,例如夾板染色取代貼木皮、鍍鋅板直接做隔間牆、地板選用色塊地毯,因為這些都是趨近於本質的材料,毋需額外貼附材質修飾,包括原辦公室的輕鋼架也僅用色彩改變原先質地。在實際行進於空間中時,你會觀察到不同時段的光線進來,反射到分界線的鍍鋅板因能折射光線,在環境中產生近似補光效果,並讓背景色、人影又在其上反射疊染,那漸層也與木板染藍效果相近,於是透過反射出來的光線和折射出來的色彩,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讓使用者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在行進間感知到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而非被關進日復一日的循環中。藉由不一樣的工作風景,讓人的感知能力持續進行。

 

不同區域銜著的色調和材質感受,也恰如紀錄假期的各式鏡頭,有日光下如數位影像聚焦清晰的會議桌;如舊膠捲成像的鮮黃濾鏡,也有沖孔鐵片看出去、輪廓模糊如低像素時代的畫面,透過不同觀景窗和媒介,相遇或偶遇的感官被放大、標註或格放記載。如同電影《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傳達的訊息:在日常瑣碎裡,應該勇敢跳脫慣性,追求屬於自己的「25 號底片」。在工作中,即便是平易近人的細節,一旦打破僵化日常,就是實踐旅行的開始。

 

Photo & Information Credit / 水相設計 Waterfro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