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顯微鏡下的野性詩篇:Boucheron 2025 高級珠寶系列「不羈自然 UNTAMED NATURE 」

大自然,一直是是芳登廣場珠寶工匠汲取靈感的泉源,之於菲德烈克.寶詩龍(Frédéric Boucheron)先生亦然。他卓爾不群的創作視角落於天然萬象,師法自然且不羈野性,旋即令他自一眾自然主義珠寶中脫穎而出。如斯放任自流的自然面向,因著品牌創始人的熱愛而令常春藤、薊草、蕨類植物、烏蠅與大黃蜂等生於微末的臨摹主題,成為歷史檔案庫中躁動的青翠。

今年,Claire Choisne 將這種獨特的自然視角注入嶄新觀點,致敬傳承並予以超越。她設計的 28 件新作品以創新的方式佩戴,展現出自然的強烈主張——徹底融入人體,模糊了人類與所處生態系統之間的界線。Boucheron Histoire de Style全新呈現的「Untamed Nature」系列,儼如一部高級珠寶百科全書的實體示現。

 

一切自然皆為所見

Frédéric Boucheron 在創作的初期便深受野性且不羈的大自然所觸動,他自 1858 年創立第一間珠寶商鋪的所在地、攀爬於皇家宮殿(Palais-Royal)拱廊上的常春藤中汲取靈感,在 Boucheron 寶詩龍的創意苗圃中以珍金異石培栽。彼時,一眾珠寶工匠多偏愛尊爵的花卉或威嚴的動物,Boucheron 寶詩龍則深深著迷於更謙遜的植物與生物,如苜蓿、雛菊、野薔薇與薊草,夥同蝴蝶、甲蟲與蜻蜓…等,成為其不怠的創作命題。他對生物詳實細節的極致追求,促使他累積了一座藏書量超過 600 之譜的圖書館,當中更包括了 19 世紀的科學巨著,以便研習並精準呈現自然的綽約多姿,鞭辟入裡直至最精微的不完美之處。世家的檔案中記載了此類對真實自然錙銖必較的追求,展示了受風催而折腰的植物、翻捲的葉片,甚至是枯萎的花朵。

 

HISTOIRE DE STYLE - UNTAMED NATURE

《第一篇章:植物》

Boucheron 2025 高級珠寶系列「Untamed Nature」首章以植物為載體,將 19 世紀的自然主義狂想與當代珠寶科技交融。從菲德烈克.寶詩龍鍾情的常春藤,到 Claire Choisne 新引入的胡蘿蔔花 Fleur de carotte 主題,每一株植物皆被賦予三維生命,透過可變形結構、擬真動態與顛覆性佩戴方式,重寫高級珠寶與自然的共生敘事。

 

品牌突破傳統花卉珠寶的浪漫框架,聚焦常被忽視的「非典型植物」。如象徵堅韌的越橘 Airelles 主題,其項鍊暗藏工程學智慧:84 片葉子組成的垂墜胸針,透過精密鉸接系統實現自由塑形,葉背水滴鏤空與精鑲密釘鑽石工藝,耗時 3,600 小時方重現北極荒原的頑強生機。而 1878 年典藏復刻的薊草,則以 3D 建模技術重構荊棘的侵略性美感,背面火焰鏤空既減輕重量,更讓光線穿透鑽石時折射出野性張力。

 

系列最大膽的實驗在於「讓珠寶活過來」。令人驚豔的莫過吊鐘花 Fuchsia 主題此系列見證從典藏檔案吊鐘花以可變形成胸針的耳環與髮飾形態萌發新芽。對 Boucheron 寶詩龍工匠是一項挑戰:要如何重現吊鐘花的輕盈感? 唯有最高超的技藝才能完成。作品中的葉片皆為鏤空設計,減少金屬結構。為了完美呈現自然,工匠單獨製作每片花瓣,重現花朵最完美的不對稱感。而且大自然是生生不息、不斷萌發新芽,用鑽石打造的新生花苞等待著最佳綻放時機。

 

Boucheron 工坊以科學標本級的執著雕琢自然。蘆葦套裝用蠟雕復刻羽狀花序的瞬間舒展,葉片褶皺處採用高難度雪花鑲嵌;薔薇叢問號項鍊捨棄盛放玫瑰,以 70 片帶刺葉片與 6 克拉梨形鑽石露珠,詮釋荒野中扭曲卻頑強的生命力。就連看似柔軟的錦葵耳環,也透過單片蠟雕與鏤空脈絡,使堅硬白金呈現籬笆野花的纖薄透光感。


系列刻意擁抱自然的「不完美神性」:仙客來耳環以 101 顆玫瑰式切割鑽石鑲嵌出盛衰並存的花莖,與鏤空葉片形成生死對話;燕麥穗頭飾用微鉸接零件重現穀物拂風的樸拙律動。這些作品不僅延續 Frédéric Boucheron 對微小生物的癡迷,更透過可拆卸轉換結構,讓佩戴者成為生態鍊的延伸——當珠寶能從項鍊化身髮飾、耳環拆解為胸針,人類終與自然共享同一套生命代碼。

 

《第二篇章:昆蟲》

Boucheron在「Untamed Nature」系列中建構出微型昆蟲宇宙,將珠寶工藝推向仿生學與機械工程的跨界領域。從 0.1 毫米精度的振翅結構到昆蟲變形機關,這些作品不僅重現生物形態,更以珠寶語言探討生態共生——當甲蟲戒指振翅化為胸針、水晶蟲翼折射虹光,佩戴者便成為微型生態系的宿主。

 

本系列最顛覆性突破在於「生物型態轉換系統」。大黃蜂戒指暗藏轉輪機構,透過腹部精密齒輪,能從兩指戒瞬間滑翔轉為胸針;鹿角鍬形蟲則在鑽石甲殼下植入安全鎖扣,輕捏觸角即可解鎖變形機關。Boucheron 刻意選擇「非傳統美學」昆蟲,並工坊以材料創新重現昆蟲的脆弱美感,系列深度模擬生物動態。

 

Edit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 Information Credit / Boucheron寶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