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車這項運動是極其危險的,為了追求極致的速度,賽車手得以性命為賭注,然而也正是伴隨那份危險而來的刺激感賦予了它無與倫比的魅力,讓人類不斷地挑戰死亡,並在活下來後於賽車場上書寫傳奇。而在記錄那些傳奇並傳遞賽車運動魅力的需求下,許多精彩且真實的賽車電影應運而生。
以世界上最知名的賽車競賽為題材的《F1 The Movie》無疑是今年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憑藉與眾不同的賽車場面所創造的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令其甫上映即在全球影迷之間掀起一股賽車熱潮,不過在此之前,其實也存在著不少出色的賽車電影,它們以風格各異的敘事手法和表現方式彰顯出賽車運動截然不同的樣貌,為賽車文化增添更多魅力,並將之散佈至世界各地。

將勝利與生命放上天秤兩端/Rush
由 Ron Howard 執導,由 Chris Hemsworth 和 Daniel Brühl 主演,於 2013 年上映的《Rush》一作以 1970 年代 F1 賽車手 James Hunt 與 Niki Lauda 充滿戲劇性的競爭關係為藍本,不僅生動地描繪兩人在賽車場上的爭鋒相對,亦深入刻畫他們在個性及思想上的衝突,藉此來詮釋這個傳奇色彩濃烈的故事。
James Hunt 天性熱情,行事作風自由奔放,十分依賴直覺和感受,將賽車看作冒著死亡的風險追求速度以獲得快感的運動,而 Niki Lauda 沉穩冷靜,待人處事嚴謹實際,凡事講求數據和機率,視賽車為需妥善計算投資報酬率的事業,這兩個人在本質上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可謂是彼此的鏡面,且各自的特質都讓他們在賽車場上無往不利,因此令他們相當自負,始終認為在賽車以及人生的道路上,自己才是正確的那一方,致使二人在比賽之外,於言語和理念的交鋒上也互不相讓。
不過,撇除那些你來我往的較量,James Hunt 和 Niki Lauda 其實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儘管前者不認同後者那過分細緻的完美主義,認為那些算計和分析破壞了賽車的樂趣,而後者亦對前者衝動且無視風險的作法不敢恭維,覺得為了勝利願意獻出性命的行為無異於失敗,但他們卻也都認可對方在堅持自身信念下所達到的成就,並把對方視作可以激發出自己最大潛能的好對手。到頭來,這兩個人之間的勝負沒有結果,因為在兩人都擁有世界冠軍頭銜,且共同締造了 1976 年那場 F1 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對決之一的事實面前,他們都是贏家。
為了貼近時代背景,本作的畫面普遍顆粒感顯著,色調也多帶有懷舊氛圍,著實給人身歷其境之感,而在剪輯方面,電影善用了距離和角度快速變化下所能產生的視覺反差,藉由將賽車內部引擎的運作、賽車手的表情或動作特寫、針對車身進行的捕捉、更加全面的遠景以及第一人稱視角等素材密集地交錯剪接來創造出速度感和變化性,進而渲染緊張、刺激的情緒,此外,也有一些特定畫面採用慢動作的形式進行發揮,藉以營造美感與記憶點,如雨天賽事中輪胎捲起水花的近景、所有賽車起跑時同樣濺出大量水花的鳥瞰鏡頭等,再加上 Hans Zimmer 於他擅長的古典交響樂與電子合成音色混合編曲中注入呼應劇情的 70 年代復古搖滾後所創作出那極具史詩感的配樂,可以說本作的表現方式完全足以承擔其優秀故事所蘊含的重量。



夢想造就狂人/Ford v Ferrari
由 James Mangold 擔任導演,由 Matt Damon 與 Christian Bale 主演,2019 年出品的《Ford v Ferrari》講述在 1960 年代,時任 Ford 執行長 Henry Ford II 收購 Ferrari 不成,反被其創辦人 Enzo Ferrari 羞辱,故決定從零開始打造一台跑車,意圖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汽車耐力賽 24 Hours of Le Mans 中擊敗 Ferrari 以向其報仇,並聘請作為本片主角的汽車設計師 Carroll Shelby 和賽車手 Ken Miles 來執行這項計畫的故事。
本片劇情共有兩個重點層面,其一是 Ford 和 Ferrari 的經典對決,雖然起因只是商場上的私人恩怨,但它所代表的含意卻遠遠不只如此,首先,與其說這是一場競爭,稱之為「挑戰」似乎更為恰當,因為在跑車與競速的世界裡,以生產實用型大眾車款著稱的 Ford 在當時可說是極度缺乏經驗,而 Ferrari 則是該世界中不容置疑的絕對王者,在此之前已在 24 Hours of Le Mans 中蟬聯了五年冠軍,戰勝對方的難度不言自明,所以對跨足嶄新領域且以擊敗這樣的對象為目標的 Ford 而言,這勢必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再者,Ford 對抗 Ferrari 此事在當時還上升到了「美國大戰義大利」的程度,畢竟這兩個品牌代表了各自國家的汽車製造工業,是相關文化的核心與驕傲,因此這場比賽的勝負亦攸關著何者的汽車產業實力較為強大的問題,是一具有象徵意義的世紀之戰。


而另一個層面則是這部電影的主軸,也就是兩位主角的逐夢之路。Carroll Shelby,曾經的 24 Hours of Le Mans 冠軍,因心臟病退役而轉行開始製造高性能汽車;Ken Miles,本職其實是一名機械工程師,賽車對他來說更像是興趣,是他為了獲得純粹的快樂而從事的活動,這樣的兩人面對研發一台全新的跑車並用以競速一事有著無窮無盡的熱情,而正是熱情引導他們克服重重困境,包含彼此間的衝突、各種設計方面的難題、進行測試時遭遇的危險、來自 Ford 高層的打壓等,讓他們得以在眾多阻礙下依舊堅持不懈,並最終帶領他們建造出在 1966 年 24 Hours of Le Mans 中首度為 Ford 拿下冠軍的傳奇跑車 GT40,且是至今唯一一部曾在該賽事中奪得勝利的美製賽車。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由兩個為了賽車奮不顧身的狂人所活出的不凡故事。
在賽車場面的表現上,本片的攝影團隊選擇運用大量的廣角特寫鏡頭,在強調賽車手所身處之狀態的同時讓周圍景色在高速下的變化更加明顯,並以節奏絕佳的剪輯將各種角度、視角的畫面巧妙地串連在一起,進而提升臨場感與震撼度。論音效的部分,為了忠實呈現 Ford GT40 的聲音,音效團隊特地聯絡了擁有這台現存數量屈指可數之車款的收藏家,在對方同意下實際錄製了以它進行各式操作時所發出的聲響,並經妥善處理後將之與畫面進行完美的搭配,而成果就是當年度 Academy Awards 的最佳影片剪輯以及最佳音效剪輯。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Ferrari
能夠在賽車場上書寫傳奇者從來都不限於賽車手,由 Michael Mann 導演,由 Adam Driver、Penélope Cruz 及 Shailene Woodley 主演,改編自 Ferrari 創辦人 Enzo Ferrari 傳記《Enzo Ferrari: The Man and the Machine》的 2023 年電影《Ferrari》就是最好的證明。
劇情聚焦於 1957 年,曾在賽車場上勢不可擋的 Ferrari 在 Mercedes、Maserati 等競爭對手的優異表現下深受威脅,車廠也因為經營情形每況愈下而面臨破產倒閉的險境,為了拯救這個象徵著自身夢想與成就的品牌,Enzo Ferrari 必須帶領車隊在以沿途風景令人屏息聞名、有「世界上最美的賽車賽事」之稱的 Mille Miglia 奪下勝利,藉以重振名聲並吸引投資,與此同時,他還得面對一年前發生的喪子之痛,以及與妻子之間因這場悲劇而支離破碎的感情,本作正是一個關於 Enzo Ferrari 如何在諸多危機及龐大壓力中生存下來,守護其一生志業的故事。

《Ferrari》絕非常見的偉人傳記電影,它並不打算神化 Enzo Ferrari 這號人物,反倒竭盡全力地闡述他人性化的特質,並對其獨特的兩面性進行了深刻的描寫,無論是對於事業還是對於家庭,在那冰冷、嚴苛、殘忍,充滿疏離感和控制欲的表面下,他亦擁有近乎滾燙的熱血以及難以言喻的愛,儘管這種深植於其本質中的矛盾會帶給他身邊的所有人痛苦,但它同時也是 Ferrari 能成為如今這個文化標誌、這份宗教信仰的關鍵原因,這般複雜卻現實的因果關係便是這部作品所欲展現的,因為藉此反映出的 Enzo Ferrari 才會是一個私密且有血有肉的人類,而非虛幻且遙不可及的象徵。
除了人物塑造以外,本作於賽車片段的呈現方面也同樣力求真實,因此在電影中看到的高速畫面皆是來自於架設在跑車上的攝影機所拍攝到的實際運行速度,並無任何特效或電腦動畫的成分,亦沒有採取許多賽車電影慣用的碎片式剪輯手法來提升視覺上的速度,而過程中的所有賽道場景也一概不使用綠幕,全是在義大利實地取景,一切都是為了以最寫實的方式描摹那被優雅迷人的風光所包圍,艱難且危險的古老賽事 Mille Miglia。



進入無我的境界/F1 The Movie
由 Joseph Kosinski 執導筒,由 Brad Pitt 領銜主演,《F1 The Movie》不同於上述幾部以史實為基礎的作品,是一主體為原創故事的電影,描述曾在 90 年代備受矚目的 F1 賽車手 Sonny Hayes 因一場悲劇性的車禍意外而被迫結束其職業生涯,卻在三十年後受到昔日隊友、現 F1 車隊 APXGP 老闆 Ruben 邀請,希望他能作為選手加入,同時指導隊內的潛力新血 Joshua Pearce,以拯救這支因成績甚是差勁而危在旦夕的隊伍。
《F1 The Movie》雖然缺乏真實的歷史所能提供的故事厚度,卻將運動電影的劇情公式使用得恰到好處,在不過於矯情的前提下把老將搭配新秀,兩人從衝突到理解到學習再到合作的定番主題發揮得精彩動人,這是多數僅在乎娛樂性而無視情感深度的當代商業大片所無法企及的。不過,本片真正的魅力毫無疑問是來自於突破觀眾想像的賽車場面。


以建構出頂級的觀影體驗為目的,飾演賽車手的 Brad Pitt 和 Damson Idris 在片中的演出皆是親自上陣,全程沒有使用任何替身,為此,他們接受了長達三個月的 F1 等級訓練,不但在駕駛技巧上下足功夫,於身體能力及核心肌力方面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強化,藉此取得足以承受時速 300 公里以上的賽車過彎時所帶來之超過五倍的橫向 G 力擠壓的條件。作為關鍵道具的賽車部分,劇組特別跟 Mercedes 合作開發了以 F2 級別的引擎和底盤為核心,加上 F1 規格空力套件的電影專門車款,儘管因安全考量而無法還原 F1 層級的性能,它依舊是貨真價實的賽車,經過精湛的攝影及剪輯技術詮釋後便能帶給觀眾堪比甚至凌駕於 F1 的衝擊感。

談及拍攝技術,已在《Top Gun: Maverick》中示範過如何以 IMAX 攝影機打造引人入勝畫面的導演 Joseph Kosinski 和攝影指導 Claudio Miranda 本次進一步將同一套技法施展至極限,設計出世界上最小、最輕且具備移動功能的 IMAX 攝影機並安裝了 15 個在賽車各處,為的就是在不影響其性能的狀況下從四面八方追蹤最令人驚豔的景象。在場景的選擇上,本片達成了電影史上首度和 F1 官方的合作,以不干擾比賽為基本,團隊得以於真正的 F1 賽季期間在以 British Grand Prix 著名的 Silverstone Circuit 為首,共 14 個大獎賽賽道實施拍攝,此外,還有多位知名現役 F1 車手、車隊經理、品牌 CEO 以及產業相關人士客串演出,這些安排都無疑使電影的整體氛圍更加逼真。
前述的所有電影製作環節若沒有 Lewis Hamilton 的指導、建議或協助皆無法成立,作為本片的監製暨顧問,這位曾贏得七屆世界冠軍的近代 F1 第一人針對每一個細節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個人經驗以及人脈資源都對於形塑這部電影有著莫大的貢獻。論本片最為人稱頌的「真實感」,他功不可沒,而在那份真實感之上,再加入繼《Top Gun: Maverick》後二度與導演合作的 Hans Zimmer 所創作,融合了仿照引擎咆哮的合成器聲音及慷慨激昂的管弦樂,在危險中帶有優雅的傑出配樂,才造就了這部讓觀眾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如同 Sonny Hayes 賽車時進入無我的境界那般全神貫注的《F1 The Movie》。

速度之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是超越極限的痛快感受,是獲取報酬的專業手段,是不顧一切的純粹夢想,是留給後人的偉大遺產。賽車電影能夠賦予人們的不只是電視轉播所無法比擬,甚至較現場比賽更為精彩的感官體驗,更是來自那些曾在賽車場上寫下傳奇者的人生啟示,唯有長期與死亡相伴相隨才能體會的珍貴啟示,透過理解速度之於角色們的意義,人們或許也能重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反思自己為了那個目標願意付出何等決心。

Author / Simon Chen
Edit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Credit / IMDb, Netflix, City Magazine, Independent Films, The New York Times, Car and Driver, The Irish Times, The New Yorker, Apple, Screen 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