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旁的兒童樂園,城市中的公園設施

生活在水泥樓房聳立、車水馬龍的當代大都會中,屋簷間的一片藍天、街道旁的一抹綠意,往往都能給予身心靈適時的放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當中,難能可貴的公園綠地已然成了從兒童到長者遊戲、休憩與交流不可或缺的公共場域。

隨著二戰後爆發的嬰兒潮,早在上世紀40年代,歐洲的都市就開始大規模地規劃公園與兒童遊樂場,透過著名荷蘭建築師/理論家 Aldo Van Eyck 所設計的公園遊具,我們可以遙想當時的有趣場景。時至今日,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透過對人類行為的觀察,融合了自然、藝術等眾多元素,創造出一座座引人入勝的都市綠洲。

踏入都市中的荒野

位於市中心的都會公園帶給人的傳統想像往往是一片修剪得宜的草地,搭配上規則種植的樹木—然而,荷蘭海牙Grevelingenveld 公園卻一反常態,在公園中心的「荒野」種植著柳樹、蘆葦,並放任其生長,呈現近似野地的多變景象。一條帶狀的矮牆體包裹著「荒野」,成為界定人造與自然世界的邊界,在這道形狀多變的構造物上設置了包含攀岩場、隧道、滑梯等豐富的遊具設施,而在公園的最外側則是球場等硬鋪面活動空間,由內而外,形成了多層次的公園景觀。公園中心的植栽多選用生長速度快的當地品種,孩童們被鼓勵踏入「荒野」,自由地使用天然的植物、泥土創造自己專屬的遊戲空間,並隨著季節遞嬗,與周圍的遊具產生新型態的對話、互動與景觀。

河上的漂浮公園

相較於在城市中營造出一方荒野,由英國著名設計工作室 Heatherwick Studio 所設計的 Little Island Park,則是藉著捲曲葉片漂浮在水面上的概念,在紐約哈德遜河畔的碼頭開展出全新的公園體驗—脫離城市,沈浸於河水環繞的綠色地景當中。透過預製的單元化基樁「花盆」,公園的構件可以透過船隻運送到河上的預定位置,並按照設計師的規劃創造出高低起伏的自然環境,並在其上種植了一百多種本土樹木與植栽,簇擁著島上精心打造的表演劇場與公共空間,恍若正緩緩飄離高樓大廈的夢幻扁舟,亦成為嚮往自然的人們以及野生動物的避風港。

閒置小學的地景新生

在屏東大武山腳下,曾經的南華國小如今轉型成為屏東智能農業中心,並由一起設計工作室與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規劃了一座與山脈對話,充滿田園意象的地景公園—「南華微光」。小學原有的圍牆被拆除,面向社區串連了公共空間的活力,校地內蓊鬱的樹木被悉數保留,並導入了一條伴隨無障礙步道蜿蜒伸展、精心設計的多功能擋土牆。牆體除了透過微妙的幾合量體形塑出可供休憩的坡道與平台,更裝設了流線的燈光系統,以及可以發散水霧的裝置。每到傍晚時分,霧氣與線性的微光幻化成劇場般的魔幻地景,順著躍動的光弧凝望四周延伸到地平線的鳳梨田埕,以及遠方山脈幽暗的剪影,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群峰之間,在凝鍊在地記憶的同時,也創造出公園的嶄新體驗。

公共藝術與遊具的對話

Baltimore Bend 是一座位於荷蘭阿爾梅勒市區的實驗性社區遊樂場,由 Arttenders 與 Studio Spas 兩間工作室聯手打造,這道美麗且獨特的藍色波浪對應著當地的水岸風光,在成為視覺地標的同時,由色彩鮮豔的鏤空鋼結構圍塑出一條有趣而帶點奇幻氛圍的城市微型遊樂場。在設計之初,團隊便以創造出兼具藝術地標且適合各年齡層停留駐足的理想作為目標,提出了四種遊樂場的使用情境:從較為傳統的遊具配置,到充滿繽紛色彩的雕塑公園,並與社區裡的孩童一起開發鼓勵自由探索的新型態多功能遊具—最終,由居民們投票選出心目中最理想的樣式。在建構實體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與社區使用者一同探索都市飛地的可能性,更無形中凝聚了鄰里間的參與感和場域認同。

高密度住宅區的百變遊樂場

漫遊在中國四川綿陽的都會區,偶然間會撞進一片顏色鮮豔、造型豐富多變的「像素公園」。位於住宅大樓間的公共廣場由上海的 100architects 參與設計,設計師將地坪劃分為 5×5 公尺見方的模矩,並為每一塊像素搭配了獨特的機能、遊具與鋪面,在周圍植栽的點綴下,明亮的色彩躍出環境,彷彿向著孩童們招手,邀請人們靠近每一塊自成一格的小天地,體驗多元而充滿樂趣的公園時光。

令人徜徉的綠地、歡笑戲耍的遊具以及放鬆身心的一方藍天,都市中的公園隨著緊湊的現代生活而益發展現其多變的樣態和無限的可能性,乘著難得的假日,也不妨與家人、朋友一同探索社區與城市中的公園,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與驚喜!

Editor / Asta

Author / F. C.

Photo Credit / archdaily, studio d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