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歡迎來劇一劇!

拜科技所賜,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表面上似乎縮短許多,然而心的距離卻變得更疏遠,人與人的交流在這個時代顯得珍貴。劇場體驗除了常見的前台觀眾觀賞舞台演出,亦有沉浸式劇場與參與式劇場等不同形式,兩者雖然感覺相近,本質上卻還是有很大不同。

戲劇以「演員」、「故事」、「場地」、「觀眾」四大條件構成。希臘時期戲劇是作為敬拜神靈的方式之一,中世紀時期則是轉變為「道德劇」,透過寓言故事般的手段來教化民眾,達到寓教於樂的概念,而一直到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才漸漸的從神話為主的戲劇內容,演變到以人為中心的創作內容。

沉浸到哪裡?

沉浸式劇場結合幻想,轉變日常生活成特別的經驗,視覺體驗更佔了很大一部分。相較於傳統的戲劇是在一個黑盒子空間進行,沉浸式劇場是非典型的舞台,場地本身擁有的特性也被考量在其中,也因為其本身存有的歷史故事,使得場地更有張力,以及獨特性,場地在此從單純的空間配角,變成擁有足以與主角並肩的份量,而觀眾也多了更多的主動性以及自由度。

沈浸式劇場&參與式劇場

拜科技所賜,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表面上似乎所短了許多,然而心的距離卻變得更疏遠,人與人的交流在這個時代顯得珍貴。沈浸式劇場以及參與式劇場雖然感覺相近,本質上卻還是有很大部分的不同。沈浸式劇場聚焦在強化觀眾的看戲經驗,有準備好的故事、演員、裝置、場景,觀眾基本上依舊在遵循故事的前提下移動,包含在這戲劇世界中的一部分。而參與式劇場卻偏向,觀眾即是觀眾,並不是屬於虛構世界下的一份子,可以擁有自身的思想。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重新定義了觀看的方式,使觀眾在劇場中掌握主動權,每個人的體驗也截然不同,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及獨特性,更是打破了劇場中的「第四面牆」。劇場通常會構想一個隔絕觀眾與演員的一面隔絕物,而演員是無法看到觀眾的,第四面牆很常在兒童劇院或是默劇中被打破,尋求與觀眾的互動回應。

城市作為舞台 / 遙感城市

2017-2018年,由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所創作的《遙感城市》想必大家依舊印象深刻,在100分鐘中,藉由耳機的指令,參與者得以用陌生的方式探索這座熟悉的城市,以真正「腳踏實地」的方式重新認識環境。而城市作為一種國家對外的象徵代表,《遙感城市》與一般劇院相較之下的難處,似乎在於如何「選擇」,基本上這件作品我們假定是要給這個城市的人參與的,那身為外來者的劇團又該在什麼樣的定位,不論是行走路線、或是觀看的場景中做出取捨。在一場戲劇裡,觀眾較容易投入其中,然而當參與者變成被觀看的演員時,要如何繼續的投入在參與當中是值得令人討論的。

完美並不美 / Dismaland

Banksy作為世界最神秘的藝術家之一,一直一來都非常關注社會議題,而Dismaland是他2015年的大型展覽,場地選在廢棄的遊樂園,諧音則取自「Disney Land」,售票人員甚至會直接對入場者說:「這個地方爛透了,你們真的要來嗎?」。相較於「Disney Land」的幸福夢幻泡泡, Banksy展示出現實世界真正的黑暗面,擁有反思的能力,Banksy透過這個大型展覽告訴觀眾,世界不僅是有美好的想像,同時也存在許多的痛苦、悲傷、迫害以及災難。

沈浸先驅 / Sleep No More

Punchdrunk作為沈浸式劇場的先驅,在劇團的介紹中寫著「We want to create work that leaves you spinning and seeing stars」,旨在創造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體驗。2011年首先推出《Sleep No More》(無眠夜),在名為The McKittrick Hotel的空間拉開序幕,不似一般地百老匯劇場有座位,《Sleep No More》無舞台也無座位,觀眾皆需配戴一個白色面具,全程禁止取下面具與交談,隨機的劇情動線,僅以撲克牌號碼牌為入場順序,數字越小越早入場,同時也可以看到越多的劇情。劇情架構在莎士比亞的《馬克白》( Macbeth)故事上面做延伸,長達三小時的演出,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參與的角色路線,拼湊出故事,最後會有一個共同的總結局,身歷其境更顯驚人及震撼、活力,而最推薦的參與方式是「跑起來」。曾有人請劇場創辦人Felix Barrett形容《Sleep No More》,他想了想後說:「無眠夜是切爾西區橫跨三間倉庫,希區考克式驚悚的馬克白。」(”Sleep no more” is Macbeth as a Hitchcock thriller across 3 warehouses in Chelsea.

微醺中的清醒 / 微醺大飯店2.0

《微醺大飯店》由驚喜製造以及進港浪製作共同合作,一直一來推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如今《微醺大飯店2.0》終於上線。與其稱作是「沈浸式劇場」,不如稱為「沉浸式體驗」,他們曾提及「劇場」似乎顯得過於有距離感,然而「體驗」卻是對眾人來說較為親切、願意參與的稱呼。在《微醺大飯店》,參與者受邀回1980年的臺灣,代表六間大型企業,見證一段不管是歷史、親情、愛情的故事。從購票網頁我們便可以覺到製作團隊的用心,而為了使眾人更加身歷其境,演出也有建議觀眾的著裝。不像是《Sleep No More》一樣四處隨意行走,選擇自己想要觀看的角色線,或是《遙感城市》所有人皆聽指令,無法有各自意見。微醺大飯店則是利用飯店人員的敲門,或是主要角色的引導來進行下一個事件。「微醺之下才更清醒」作為微醺大飯店的標誌口號令人印象深刻,不論在現實或是虛構的故事中,是否微醺過後我們才有勇氣面對不願面想的回憶,「只要記起遺忘的那些,時間便會因此失效,所有的錯過也將再次相遇。」,不論如何,我們似乎可以暫時藉由參與這場演出,選擇在微醺大飯店重新相遇,而「飯店全體人員也都萬分期待與你相見」。

觀眾被期望在戲劇中參與,但其實觀眾也期望在沈浸式劇場中帶來作用,成為被關注的重點之一。打破傳統的單一觀看視角,更聚焦在人與人。而這不僅僅限制於觀眾與演員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也是沈浸式劇場帶來的一大轉變。每個人所經歷的事件截然不同,體會到的感受也不一樣,如何使觀眾相信當下即是真實,氣氛的營造、演員的引導對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似乎是沈浸式或是參與式劇場的一大挑戰。

Editor / Asta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Condé Nast Traveler, total theatre lab blog, Dismaland, Rimini Protokoll, Punchdrunk, 驚喜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