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里程碑隱藏年齡焦慮

年齡焦慮於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可見其蹤跡,無論是過年長輩親友詢問何時買房買車,適逢適婚年齡的男男女女言談之際提及「結婚」話題,敏感的地雷詞彙處處皆是,令人閃躲不及。這些現象也顯出了隱藏在社會脈絡下的框架及年齡歧視。

年齡焦慮 ( Aging Anxiety )可被視為受年齡歧視( Ageism )影響的現象,人們面對無可避免的衰老、抑或是沒有在社會期待的年齡達成所謂的「里程碑」,在時間壓力下感到焦慮不安,逢九之時尤其明顯。「九」作為生命週期中的轉捩點,民俗中也有「逢九不過生日」的習俗存在,五行八卦中有著「九」由盛轉衰的意涵,而許多影視作品中對於主角即將進入下個年齡階段的焦慮,也往往透過「九」而放大。如電影《倒數時刻》( tick, tick …BOOM! )中由 Andrew Garfield 飾演壯志未酬的創作者,於29歲末焦慮仍無代表作、尚未成名。

《20・30・40》以詼諧帶點諷刺的視角呈現不總是從容的女性群像, 分別由李心潔、劉若英、張艾嘉飾演不同年紀的女性,演繹20、30、40歲女性的青澀、迷惘、忐忑。《俗女養成記》中描繪年近40歲青壯年女性,面對職涯、感情、家庭等不同人際關係時,內心想法與社會框架產生的矛盾及摩擦;及近期分別以數字作為劇名的《三十九》、《二十五,二十一》,描述人於中年、青春時期面臨的課題,在在顯示了不同文化中面對年齡漸長的心境轉變與焦躁不安放諸四海皆準。

過了做夢的年紀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將人生階段劃分清楚,短短幾字於華人社會中影響深遠。「成就」與否取決於社會期待,階段目標還是受到數字牽制。另外,年齡焦慮也來自社會中潛在的年齡歧視,將年長者視為較為虛弱、依賴的代名詞;一面眷戀生命中的美好年華,一面畏懼韶光將逝。

廣告詞隱藏的恐老意識

「害怕變老」的意識滲透到器物層面,市面上不乏有許多產品以「抗老」、「凍齡」作為主打功效,廣告中強調撫平皺紋、延緩老化,彷彿「老化」是所有人極力抵抗的惡夢。生命作為一輛只進不退的列車,人們對於青春永駐的期待是否能夠拉下煞車,將時間停下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2017年網路上流傳一首名為《 You Are in Your Time Zone 》(活在自己的時區)的短詩,將所有生命中的發生視為不早不晚的剛好,意圖緩解現代人對於功名、成就、財產無止盡追求的焦慮。「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剖析焦慮往往來自於比較心理,每個人在各自的生命歷程中都有其不同際遇,沒有人能相提並論。

以專輯紀年 / Adele 《19》-《30》

Adele 以創作當時的年齡作為每張專輯名稱,隨著年紀增長也能從作品的豐富面向中看出成長。《19》作為首張專輯,簡單編曲凸顯 Adele 具爆發力的嗓音,以〈 Daydreamer 〉一曲寫出年輕愛侶於門廊徘徊等候的單純可愛;《21》中以〈 Rolling in the Deep 〉、〈 Someone Like You 〉唱出愛的痛徹心扉與轉身的果斷堅決;《25》中以〈 Hello 〉一曲,描繪感情結束後從容問好的成熟姿態;《30》以〈 Easy On Me 〉釋放內心小孩的脆弱,懇求世界手下留情。一次次蛻變後重生,將豐沛能量轉換為創作,無論何時都非常迷人。

年齡作為定時炸彈 / tick, tick, …BOOM!

2021年11月於 Netflix 首播的電影《 tick, tick, …BOOM! 》原始素材來自以《吉屋出租》聞名的劇作家 Jonathan Larson 的同名半自傳作品,於二十九歲末焦慮三十將近,並以〈30/90〉一曲描述即將三十歲而無法坦然面對「 Now or Never 」節節進逼的心境。急著想於社會掙得一席之地,卻又苦於資金不足、時間壓力、親友不諒解,是否該為夢想設立停損點,抑或是繼續咬牙苦撐的掙扎心境貫穿全片。妥協或是堅持,透過指針滴答聲,具象化創作者心中的猶疑。

英國演員與廣播主持人 Jameela Jamil 曾表示:「並非每個人都能享受變老的特權,我很恐懼也慶幸活著的每一天。我的皺紋就是我的紀念品。」當人們試圖著眼當下、擁抱年齡、接受老化的必然,或許以世界為尺度的年紀焦慮即能稍稍緩解。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Asta Chang

Photo Credit / SPIN, Smekkleysa.net, The Bruin Voice, The New Yorker, CinemaBlend, 俗女養成記 華視官網, 俗女養成記2 公視官網, JBTC, eatmy, the guardian, hancinema, mu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