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Wars 中的 AI 哲學,機器人會做夢嗎?

5月4號正好是「星際大戰日」( Star Wars Day ),講到星際大戰系列,大家會想起什麼呢?是原力所眷顧的路克、安納金和芮?還是韓索洛、莉亞和凱羅忍一家?又或是西斯大帝白卜庭和黑武士達斯維達?相信有不少人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機器人角色—— C-3PO 和 R2-D2 ,他們做為貫穿星際大戰電影九部曲的要角,和天行者家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科幻西部片到太空歌劇

星際大戰系列以濃厚的美式拓荒者與黑幫色彩讓人印象深刻,其獨特的世界觀,有西部牛仔以文明征服自然的精神,加上外星人、機械人、宇宙探險、原力和家族戰爭等元素,讓它從科幻西部片晉升到太空歌劇的層次,足以稱為二十世紀後半美國影視產業鏈的代表作。故事不單只是文明與自然之對立,也將美國文化中的核心議題──種族帶進劇本之中,這兩條交錯且混雜的軸線,能看出幫民主共和政體多元性背書的脈絡。

一種原力多種解讀

前傳三部曲一方面描述銀河共和國逐步走向集權,最終被篡奪成為帝國的過程,這在指涉希特勒創建納粹德國之路;另一故事主軸,則放在安納金的成長與轉變,他因原力而生、亦因原力而亡。絕地和西斯則代表兩種對原力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就是光暗、善惡二元對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兩種解釋,一者認為原力不具有善惡傾向性為統一的整體,另一者認為原力是生命的體現,也就是說,原力可以視為自然界的生命力,在星戰系列中是能超越科技文明的力量。

景觀與世界觀

延續前段自然與文明的討論,如果說原力代表的是自然之力,那人造物就是文明力量的代表。星戰系列對於自然與文明存在著類似善惡二元對立的劃分,從絕地組織、銀河共和國到革命軍,其根據地、領土以自然景觀為主體,尤其是廣袤的森林令人印象深刻,代表大自然的生命力,也切合原力為生命力的觀點;相對來說,西斯、銀河帝國的代表景觀,就是鋼鐵鑄成的艦隊和要塞城市,以及寸草不生的荒漠,充滿科幻感的機械文明為其特徵,人造物與自然對立之世界觀,躍然紙上。再由星戰的劇情表現來進行討論,原力之運作方式,會讓人想起遭現代文明所排斥的靈性力量,亦即現在常討論的身、心、靈之靈性;其對立面很明顯就是科技文明的基礎「理性」,也是自然與文明常用來對應的象徵。

C-3PO 有多像人?

星際大戰系列的科幻設定,除了人類發展太空文明外,戲分最多的是科技文明之造物:機器人。C-3PO 和 R2-D2 在電影中擔任一搭一唱的甘草角色,雖是人造物卻隨著劇情推演散發「人性」。R2-D2 因作戰受損時,C-3PO 為了儘速修好他,提出使用自己的零件來維修;安納金墮入黑暗方後,C-3PO 感受到安納金身上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才會如此;C-3PO 還內建上千種語言和各種知識,具備擔任翻譯、提供資訊的功能;C3PO對天行者家族的責任感、對 R2-D2 的友情,還有對於自身記憶的依戀,都讓他的人性得到突顯。

人工智慧有「人性」嗎?

星戰系列將 C-3PO 設計成仿生機器人時,就等於賦予他近似人類的作用與職責;相較之下, R2-D2 的外型缺少人味,是偏重於功能性的機械人,為了太空旅行和作戰而造。人性和功能性的組合,仍然是訴諸理性與感性的搭配,也帶出本文想討論的另一個議題:人工智慧之人性。討論人工智慧的人性, C-3PO 固然是很好的例子,因為他類人形、又有類人之行為。不過,他和搭檔 R2-D2 的互動,也將 R2-D2 具備人性的一面呈現出來,雖然 R2-D2 無法說話,從 C-3PO 喪失記憶後 R2-D2 致力於恢復其記憶之過程,讓不具人形的 R2-D2 具備人味,傳達科技文明對於人工智慧未來能擁有人性之期許。

對於人造物能否擁有與人同等智慧的期盼,以1950年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最為知名。人工智慧經過後繼科學家的發展,終於在2014年首次有電腦通過圖靈測試,有朝一日,人工智慧未來可能像星戰系列的機器人一樣,具備擁有人性的互動機制,屆時今日科學、哲學和科幻文學對於人工智慧議題的討論,將會日漸呈現出其前瞻性之所在。

Editor / Asta

Author / Arfie Wu

Photo Credit /  IMDb, GQ México, mrporter, sney-planet.fr, medium, 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