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多以美麗女性形象出沒,事實上水妖與海妖仍有所區別,不僅型態多樣,棲息地也不相同,在藝術史上作為某個時期的愛好主題,現今仍然象徵某種迷戀或是再創應用,真實的存在與否,並不阻擋我們去想像這種奇幻的神秘物種。
風情萬種的姿態
海妖最早被描繪於荷馬史詩《 Odyssey 》中,被稱為「 Siren 」,樣貌多是半人半魚或是半人半鳥,居住在美西納海峽周圍,通曉過去與未來,由於與繆思女神比賽落敗而被奪去翅膀,以歌聲誘惑航行的船隻,使船翻覆後食人。在1910年《 Ulysses and the Sirens 》的人魚樣貌,或是在阿緹卡發現的陶罐上所印製的半人半鳥型態可以發現他們的多變性。而水妖則多出沒於湖泊或是河流,雖有男有女,但以裸體的美少女形象為主,沒有魚尾,將男性誘惑到水邊溺斃,前陣子引發話題的影集《愛x死x機器人》第三季最後一集「吉巴羅 Jibaro 」中的女妖便是其一。
歷史的共同見證
雖然海妖與水妖的根源有所不同,然而之後卻漸漸成為「美人魚」共同形象。不只在西方的《 Odyssey 》有出現,在東方傳說裡也有所紀錄,只是在西方記載裡,人魚象徵著不幸,出現就會有災難發生,然而在東方的人魚被描繪的較為無害。神話傳說起源不可考,但內容似乎都有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推測這些想像,或許來自早期信仰中的水神崇拜。水可以治癒、祝褔或是當作審判的手法,在儀式當中也被當作是某種與神秘世界連結的通道。在其他記載中,Siren 被認為是亡界的引路人,形象應用廣泛,不只在墓地有他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的的雕像,考古學家也發現 Siren 外型的香水瓶,而在希臘北愛琴海的城市 Myrina,則發現其他 Siren 雕像。日本福井縣小浜市則有一間「空印寺」,據說就是吃下人魚肉後活到八百歲的女性「八百比丘尼」圓寂的地方,成為眾多遊客的朝聖地。
不約而同的女妖姿態
水妖的題材之所以迷人,無非在於美麗的姿態,以及經過後人渲染後無可避免的悲傷戀曲,包含從小便耳熟能詳、1836年由安徒生編寫的《 The Little Mermaid 》。而藝術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更是神話及精靈創作蓬勃發展開端,同時「水妖」也作為靈感出現於歌劇、繪畫、電影。1869年,作曲家 Richard Wagner 創作的《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系列歌劇中的第一部《 Das Rheingold 》,內容講述了守護萊茵河黃金的三個水妖,與尼伯龍根族侏儒之間的鬥智故事。1891年,英國藝術家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繪製的《 The Siren 》,描繪了手持里拉琴的 Siren,低頭凝視墜海的船員。此時海妖與水妖已漸漸具有美麗女性特質,而不再是鳥類的形象。
非陸地式戀愛
吉巴羅水妖的美艷華麗,讓眾人再次對神秘物種產生好奇,然而在此之前,2017年《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 )的水妖浪潮,早已朝我們席捲而來。創作理念來自早期 Guillermo del Toro Gómez 與 Daniel Kraus共同創作的《巨怪獵人》,與1954年的《黑湖妖潭》的觀影經驗。《水底情深》以冷戰時期為背景,聚焦於不受重視的「小人物」,講述「成人世界的童話故事」。水妖即便外貌與人類不同,卻擁有一顆溫柔的心;與披著人皮卻內心自私無比的人類相比,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怪物?《水底情深》不只談論水妖與人類之間,跨越物種的真摯情誼,同時也翻轉了我們對於水妖的既定想像。
當代的神話迷戀
美國藝術家 Matthew Barney 被喻為是超現實主義的現代接班人,其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 Cremaster 》,以胚胎成熟前的中性狀態為靈感。他的創作媒材廣泛,涉及繪畫、裝置、神話、生物學等等多種的元素,以影像作品中的奇幻最廣為人知。膚色蒼白的羊男、穿著西裝的尖耳物種,橫臥的豹女。將象徵安全、保護的柔和色彩染上令人不詳的氛圍,怪誕的畫面與無劇情的影像節奏,甚至有時令人不適,卻又使觀眾目不轉睛。
神話作為早期信仰的依據,一直到現今的當代藝術,無非是在於它充滿「人性」的描繪,以及神祇各自背後獨有的故事,令讀者得以親近高不可攀的神秘力量。
【延伸閱讀】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