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伴隨著恐懼的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與《發條橘子》的反烏托邦寓言

1960 年代,專屬於太空幻想的年代,美蘇強權爭霸從陸地轉移太空,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緊盯著這場競賽,蘇聯搶先將太空人送上外太空,隨後美國進行 Apollo 11 計畫,將 Neil Armstrong 送上月球。在當時,太空探索是一種令人嚮往、同時畏懼的美好想像。如今再看由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兩部作品:《2001:太空漫遊》及《發條橘子》,即使題材不同,卻能由場景、造型、世界觀中看出其中的不約而同。若是將《2001:太空漫遊》視為寓言,亦能從中推導出《發條橘子》反烏托邦的傾向。

發條橘子的太空漫遊

《發條橘子》改編自 Tony Burgess 的同名小說,小說選擇了另類時空,講述一個名為 Alex DeLarge 年僅 15 歲的英國青年與他的匪幫,在一個社會秩序名存實亡的反烏托邦未來,歷經種種荒誕不羈。《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太空史詩,人類被看似推動文明的神秘巨石迷惑。《2001:太空漫遊》於 1951 年寫成,於 1968 年拍成電影;而《發條橘子》寫於 1962 年,並於 1971 年拍成電影,這意味著兩部作品之間可能存在潛意識的聯繫,並被置於同一個世界觀中。

 

相互引用的世界觀

值得一提的是,《發條橘子》開頭場景引用了《2001:太空漫遊》的外太空背景。一個醉漢談論著 ,月球基地與空間站是如何圍繞著這個被遺忘的世界,接著說,所有資源投入太空研究,使地球文明陷入混亂。而在《2001:太空漫遊》中,觀眾相信地球周圍的空間站是地球烏托邦社會的象徵,前往空間站的旅行與飛機飛行一樣垂手可得,然而,月球基地下方的陸地世界,並不像空間站所顯示地閃亮而繁榮,空間站實際上是地球洗劫一空後的一次逃生。

 

末世中的反烏托邦色彩

正如《發條橘子》試圖描繪的「反烏托邦」 ( dystopia ),一般被視為「烏托邦」( utopia )的反義詞。它影射一個虛構、腐朽而又必然推演而至的未來世界,而這個「關於最近的未來」,敘述著某種有待於出現和轉化的災難,例如人口過剩、瘟疫、乾旱、核事故或彗星撞擊地球等等。在這些小說和電影的時間軸中,則被提前演示至眼前的世界觀。在這兩部電影的聯合宇宙中,人類作為一個過於雄心勃勃的物種並付出了代價,成就了 Stanley Kubrick 所演繹的末世寓言。

 

未來異質化的時尚

為了創造未來世界異質化的氛圍,在《2001 太空漫遊》的服裝由 Hardy Amies 所設計,並於倫敦訂製服重鎮薩維爾街的裁縫店手工製成,打造能代表服裝風格更迭的新觀念,但又不過於特立獨行或怪誕,以布料本身質地作為深化太空美學的載體。而在《發條橘子》中,也大量出現 PVC、帶光澤漆皮與金屬面料的使用,造就了服裝設計大師 Milena Canonero,她在電影中使用流行於 60 年代至 70 年代的未來主義時尚,摩登、非自然的幾何形狀,以及大色塊的強烈對比,還有各種顏色的頭髮,搭配踝上長度的 go-go boots,以呼應人們對於未來、科技的憧憬。美術設計則是以《Star Wars》獲獎聞名的 John Barry,因此許多場景都可以見到太空情調交織著普普風格的陳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作家妻子出場的側臥太空椅。

 

 

直到如今,人類這份對於太空的無限幻想,交織著美好和恐懼,透過這些以太空為主軸的寓言,揭示地球人在越接近終點之時,亦愈趨毀滅。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Dorian Hsu

Photo Credit / IMDB, Film and Furniture, Hidden Architecture

這是宣傳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