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法國政府在巴黎舉辦了一場包含建築、室內設計、家具、珠寶等領域的展覽「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 」,產生了「裝飾派藝術」( Art Deco ),並於 1920 至 30 年代盛行於歐美國家,蔚為風潮進而影響後世。
反映社會樣貌
與大約同時期的包浩斯主義( Bauhaus )不同,裝飾派藝術雖也是一個涵蓋了建築、設計、藝術等領域的文化運動,但是兩者卻風格迥異。一如其名所揭示,裝飾派藝術的作品通常帶有強烈的裝飾性,從視覺風格而言,它融合了立體派、新古典主義、未來主義等視覺元素,可說是集各家之大成。與所有藝術潮流相同,裝飾派藝術也反映了彼時的社會樣貌,作為一種「裝飾性」的藝術風格,裝飾派藝術主要盛行於當時高速發展的現代城市,如巴黎、紐約。
描繪摩登女性姿態 / Tamara de Lempicka
在巴黎那次奠定日後裝飾派藝術發展的展覽中,藝術家 Tamara de Lempicka 也是展出藝術家之一,並在其後逐漸在藝術世界嶄露頭角。他的畫作結合了新古典主義及立體派的精隨,並多以女性人像畫作為主題。隨著戰爭的結束,女性意識抬頭, 1920 年代的女性逐漸從鄉村來到都市工作,而在畫作《 Young Lady with Gloves 》及自畫像《 Tamara in a Green Bugatti 》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 Tamara de Lempicka 使用了艷麗的色彩及俐落乾淨的筆法,表現彼時都會女性令人嚮往的風采。
在妝容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張畫作中都表現了當時盛行的細眉、艷麗的唇色以及如邱比特之弓的唇形。在衣著部分,雖然天然的布料仍是當時最為普遍的材質,但是這顯然與新型態的都會時尚並不匹配。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奢華的絲綢又太過昂貴,他們需要的是既便宜又摩登的選項,於是,人造絲「嫘縈」( Rayon )便成為一個極受歡迎的替代品。在 Tamara de Lempicka 筆下,這些女性打扮時髦、眼神堅定而自信,他也因此成為裝飾派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狂放恣意的舞動 / Archibald Motley
雖然裝飾派藝術肇始於歐洲大陸,但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心,歐洲整體並不穩定,大量的移民於是前往正值高速發展並且相對穩定的美國,裝飾派藝術的風潮也因此被帶入正處萌芽階段的美國藝術。隨著大量資金及人才的湧入,美國社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榮景,過去普遍處於社會底層的黑人群體也逐漸有部分晉身為中產階級。藝術家 Archibald Motley 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描寫了當時生活在都會中的黑人中產階級豪放狂野的夜生活。我們彷彿可以在他的畫作中,感受到彼時風行的爵士音樂獨有的律動,舞廳、酒吧、街道都成為無比喧鬧的場所。看他的畫作,好像是在感受一場又一場的盛世嘉年華。
Archibald Motley 於 1929 年完成的畫作《 Blues 》,便宛如替我們見證了史稱「 Roaring Twenties 」的二十年代的紙醉金迷,以及在 1929 年遭遇華爾街股災後轟然倒塌的金錢泡沫。
公共建設外的壁畫 / Jean Dupas
因應時代的發展,自 1930 年代開始,歐美世界出現大量的公共建築,如同今日所有的大型建設都會附有公共藝術作品,當時也出現了許多公共性藝術建設的需求。而除了今日常見的大型雕塑,「壁畫( mural )」亦為當時盛行的藝術形式,此時,具有高度應用價值的裝飾派藝術變成為其中常見的表現風格。事實上, Archibald Motley 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參與了其中幾次壁畫的製作。而在這些橫跨各國的裝飾派風格的壁畫作品中, Jean Dupas 便堪稱箇中翹楚。
除了現代生活,古典的神話故事也始終是裝飾派藝術常見的靈感來源, Archibald Motley 最廣為人知的壁畫作品之一,便是 1935 年為法國政府設計了遠洋輪班「諾曼第號」船身上的裝飾作品,這艘船始建於 1932 年,它被期待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也最華麗的船隻,並將充當法國的文化大使,搭載著無盡的奢華與榮耀航向世界, Jean Dupas 因此以古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賽頓作為靈感,設計了《 The Chariot of Poseidon 》。事隔多年,當年的諾曼第號已不復見,而此作則被保留了下來,藏於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 Jean Dupas 用滑順俐落的現代線條,表現一則千年的神話故事,這種現代與傳統不無激烈的碰撞,亦為裝飾派藝術的特點之一。
與當時其他現代主義流派不同,裝飾派藝術並沒有真正統一的風格及主張,它也從未固守在純粹的藝術殿堂,而是高度融入社會的發展;正因如此,我們今日更能夠透過裝飾派藝術的作品,見證那個狂飆的都會,那是人類奠基今日物質生活關鍵的年代,而那些留存至今的裝飾派藝術作品則成為一面永恆的鏡子,紀錄了人們被不斷築起的高樓、大量複製的商品,以及如野獸般的資本包圍的狂歡。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Huang
Photo Credit / zenofineart, getdailyart, mutualart, lyonandturnbull,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