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產業、一種趨勢行之有年後,它將失去原有的活潑、日漸朝向無趣與規模化的路徑前進似乎情有可原。這時,大部分的人也許選擇接受,少部份愛做夢的則跳出框架不再回首,今天的主角,則選擇最辛苦但最有趣的一條路:改變它。
He Found Nothing
自詡很欣賞 Apple Inc. 帶來科技創新的 Carl,是 Nothing 的創辦人與執行長,機身標誌性的透明設計是 Nothing 令人難忘的特色,曾獲 Time Magazine 年度設計獎、最近更獲得多個紅點設計獎,社群軟體上的風頭也正盛。
在創辦 Nothing 之前投入智慧手機產業多年,是徹頭徹尾的科技人、當然也略帶著一點點新創玩家味道的 Nerd。
成為「什麼都沒有」的執行長
初識 Nothing 總會被這個命名吸引,對這個已回應上千次的問題,Carl 笑著說:「因為很有趣,名片社交場合時秀出「我是 Nothing 的 CEO」感覺應該很令人難忘。」這可能是新創圈的惡趣味?
正色後的他吐露出真實的另一層意義:「在未來視覺也可能無處可去,科技設備目前仍須手持、配戴,以具象的方式提醒我們它存在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形的設備將開始消失,也許我們將把它放在我們的眼鏡裡、成為我們衣服的一部分,可預期它會開始逐漸消失在背景中,因此『 Nothing 』也代表我們對科技演進真正的願景。」
透明,是對未來想像的符碼
為了如其名, Nothing 產品得先突破許多課題。但市場上為何沒有更透明的產品?直到開始研究團隊才意識到這有多難,「整個製造生產線必須防塵,透明材料不容許一點點灰塵,對製造環境的要求很高,當我們生產 Ear 2 時,我們的產製中心在特殊濕度要求下就像亞馬遜雨林,從而摒除掉環境落塵的影響。即便如此,品檢後仍然會篩檢掉大約 30% 的產品,這代表更多的時間、人力、材料被投入,成本也非常高。」
除了技術問題,最大的挑戰其實來自心理層面。「作為一個初創品牌,我們被很多工廠拒絕,他們說市場上有那麼多大品牌我們為什麼要和 Nothing 合作,因此我們初期不得不與運營相對不穩定的工廠合作,這意味著工廠製作品質沒辦法那麼穩定,為達到我們要求的高水準、我們甚至得住在工廠旁以便時刻管理。此外還伴隨各種來自供應商、來自投資人的拒絕。」想像一下每週跟兩百個人通話而大幾乎都是以被拒絕收尾,確實是難忘的過程。
當挑戰成為生活日常
創業初期無法找到好的人才、貨款給付條件也相對嚴苛,即使已經開發出獲好評的產品,資金投入生產後也所剩無幾。回憶著過往的 Carl 說到:「心理層面比技術上的問題更具挑戰性,當然時過境遷,兩年前的大問題,現在看起來已經像是一個小問題了,因為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儘管輕描淡寫地分享著,卻已足夠讓人想像當下的困難與焦慮,而這就是創業家為了理念的必經之路。
當高壓、挑戰都已成為日常,Carl 如何為自己舒緩?「就像我們之前談到的那樣,到這個階段壓力與日常已經融合在一起,它就是我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有時我會去倫敦做 Russian Banya,它是俄羅斯桑拿浴(俄羅斯蒸汽浴),當你在那裡時,能放鬆到忘記了其他一切,所以我每個月都會去幾次。」
體現「永續不是口號」
高科技伴隨產製的高污染,這是很多公司無可避免的原罪,Nothing 是如何看待環境議題?「Sustainability(永續)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對商業利益有什麼影響並不重要,我們只是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Nothing 在今年將發布我們的第一份 ESG 報告。從 2020 年底開始我們就在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家更永續的公司,所以在製作第一個產品時就為我們工廠購買了 Clean Energy 證書。也進而購買碳足跡信用額度以確保整個過程都是碳中和的,此外我們也在每件產品上標記碳足跡。」
「隨著品牌發展,我們希望能做更多,不只是購買證書,所以我們新的手機原料是使用回收材料、製作時同時使用再生能源,並且很自豪地將永續概念放在我們的產品中,Nothing Phone 2 在使用的塑料上有 80% 為再生材質、鋁材更是百分百回收素材製作、盒裝採用超過 60% 的再生纖維,幾乎可以說是市面上最永續的手機,我想這對成立三年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就。」
展現個體獨特性
永續是普世價值,但在已經有指標性公司(如 Apple )的科技產業要如何獲取消費者青睞?肯定被無數次靈魂拷問的 Carl 說道:「如果想從技術面影響市場,你必須投資五年或十年才能見到成效。我對 Nothing 科技實力有信心,但這無法很快推向市場。換個角度專注於「設計」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創業後的第一個產品——Nothing Ear 1 耳機,是純粹專注於設計和製作工藝的產品。
「市場上有很多類 Apple 的產品設計,它們看起來非常相似。但我認為有許多人想要有自己的獨特性,他們想要表達自己,所以 Nothing 嘗試給世界一種新的設計語言。」Nothing 從硬體設計開始、進入手機製作領域後也開始建立軟體團隊,所以 Nothing Phone 更像是軟硬體之間的集成,由於專注於提升用戶體驗,所以從基本去理解用戶並開始嘗試軟體面的創新。
讓科技傳遞創新力量
「我認為 Nothing 在市場上有很好的機會。因為現有的大品牌有更多的目標要達成。相較這些巨頭,我們有著獨特的立足點,也正試著成為這個行業中唯一一家以設計為主導的公司,我們一方面被設計驅動,同時也被創新驅動,因為當你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時,你的創新力量會吸引消費者。」
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硬體,它更是用技術創新以改變生活的推力,「讓科技再次有趣」是個遠大的夢想,身為一個科技人、創業家,Carl 毫不掩飾他對曾經的 Apple 與 Steve Jobs 的欣賞,「我還記得熬夜看蘋果的發表會,尤其是當 Jobs 談論產品的時候,感覺上世界都因爲這些技術變得更有趣」。緊接著 Web 1.0 到 Web 2.0、Facebook 問世,突然間所有人都能成為網路的一部分,人跟人的聯繫也變得更加快速,但十多年過去好像沒有太大的改變,社交媒體平台跟各種服務似乎為的是要佔據你更多時間、銷售更多服務,這是很令人難過的。
「我覺得我跟團隊應該做些什麼,我們有來自 Apple、Samsung、Dyson 等大品牌的員工,他們在早年經歷過這些創新、也受過感動,加入 Nothing 為的是想嘗試看看他們是否可以做出改變。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真的受到科技行業的啟發,這就是為什麼我想投入科技行業,但今天的科技公司如果只是做現在做的事,我並不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會受到啟發。」
為創意感到自豪的生產策略
「我們正在激勵其他人也做出改變,從設計差異化開始,我們已經看到其他品牌也開始採用透明設計,我們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帶動了某些改變!我們在市場上獲得了一些非常好的關注,我們也允許認同 Nothing 的人投資我們公司,所以我們有超過 8000 名普通投資人作為股東,去年我們製作的手機贏得了時代雜誌年度創新獎,最近推出的三款產品,每款產品都獲獎了,我想某種程度這也代表著 Nothing 正在做有趣的事。」
創業瞬息萬變,要建立規模化的企業,主事者似乎需掌控每個細節、關注每個決定。但對 Carl 來說,從傳統哲學思維領會的洞察反而是他的目標:「建立讓公司在不需我事事參與的情況下仍能運行的方式,如同道家『無為而治』的哲學。所以我傾向於關注原則,我們共同的價值觀之一就是為所生產、運送的每一件產品感到自豪,在開發過程中問自己,將它送給朋友或家人會為此感到自豪嗎,如果不是,那表示它不是最適合的。」
「我影響公司的第二個重要部分是通過戰略,Nothing 有遠見,但我們也具備如何實現願景的策略,只要產品符合策略,只要我們以交付產品為榮,屆時就能回歸剛剛的『無為而治』。但顯然它仍然是一個年輕的團隊,所以有時我仍需給出一些建議、參與解決問題並改進。」
實體通路是品牌的遊樂場
除了從產品本身出發,Carl 也從過去的設計中汲取靈感,實際上店裡設計另一個靈感也借鏡了 Oliver Typewriter Company 的陳列氛圍。「當然,找到與 Apple 不同的設計語言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當下很多品牌做的都只是 Apple Store 的複製品。我認為目前 Nothing 只有很少的產品,所以等到擁有夠完整的產品線以後,會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實體體驗佈局。」
作為一家強調設計的公司,Soho 店擷取了 Nothing 產品設計語言,以蝴蝶的具象形式表現出來,店內設計也符合品牌的調性。當然還是有一些翻轉思考的想像,目標是創造出一個可以在全世界內複製的 Nothing 模式。
進軍美國的發展野心
Nothing 目前已銷售至超過 35 個國家和地區,而今年最令人興奮的事情之一是 Nothing Phone 2 將正式在美國銷售,事實上 Nothing 耳機產品線已經在美國上市也獲得很好的成績,它是最大的市場之一。所以 Carl 希望通過在美國推出手機為 Nothing 打開更多知名度與拓展市場,也不可諱言美國仍然支配了資本市場與媒體,如果產品深受美國消費者的喜愛,那麼對其他國家也會產生外溢效應, Carl 說未來將專注的另一個市場是中東,希望因為其良好的經濟發展順勢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品牌。
找尋最永恆的創作能量
除了創業與生意經,Carl 在為數不多的曝光中總是簡潔出鏡,但一次腳上來自日本藝術家空山基的聯名球鞋卻透露了一點小堅持。「那雙鞋由我的造型師推薦,我買了它、也很喜歡它,我認為我應該注意這些事情(指潮流、藝術家聯名,也指藝術家的創作能量外溢),因為我們的品牌也總是在創作設計上和設計物之間發揮作用,我試圖找到更永恆的東西,也嘗試讓設計的產品,在十年後仍然令人感到新鮮,所以觀察這些其他領域很有幫助。」
在每個領域都找到比我好的人
將設計作為品牌特色,這也令人好奇 Carl 自己在設計領域的啟蒙。「當我七歲的時候我就在學設計,我母親強迫我去上素描課、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做網站,因此我學了設計和開發。但我的團隊比我強大得多,所以我更像一個編輯,我只能提供一些建議,然後交由團隊把它實現!這也是我建立公司的概念,我認為找到在每個領域都比我更好的人,就能實現好的結果。」
築夢者肯定需具備某些特質,被問到哪三個特點最能代表自己:「我的學習速度相當快,再來是我很務實,我們有很遠大的夢想,但是採取非常務實的方法來實現。最後,來自我的員工跟朋友,很多人告訴我因為我的標準非常高,共事起來很困難,但事後都會很喜歡我這樣的挑剔!」
任何行動都可能是藝術的現代
既然與藝術很早就有緣分,想推薦的藝術家又是?「我很喜歡 MSCHF,他們看起來不像藝術家,但稱自己是藝術群體,他們所做的是社會批判,他們做產品、他們發表批評文化的聲明,而且他們所做的往往都會引起話題,所以每次推出新作品都會造成搶購,但這是他們創造文化和批評社會的方式,比如最近與 Tiffany & Co. 的合作,把傳統認知裡廉價的「參加獎盃」變成昂貴的珠寶設計,這個獎座僅生產一百個,你需要用搶購的才能得到它,基本上它的設計就像一個參加獎,但為什麼你會得到獎杯?因為你照著資本主義的規律搶購它,這是在批評資本主義。
「 MSCHF 不是傳統藝術家,但我認為他們做的事很有行為藝術的氣質。」在當代,任何行動都可能是藝術的一部分,Carl 提供的觀點也許不傳統,但卻十足解釋了他作為一個科技創業者的開放性。
造就完美的秘訣
在結束對話前,我們請 Carl 推薦一本他讀過的書,答案並不意外,來自他欣賞的科技巨擘 Steve Jobs 《 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 Steve Jobs in his own words 》,「大家都知道他曾有一次有名的演說,但在這本書中他們卻展示了演講前幾個月的一些草稿,第一稿很糟糕,而最後的演講非常完美,我最大的收穫是他仍是一個普通人,但他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努力做到完美上,他只是迭代、迭代再迭代,直至完美,很多人會覺得 Steve Jobs 的成就是遙不可及的,但有時我會將我的年齡與他的年齡相匹配,比如他在 25 歲時做了什麼,看看我是否有機會做一些對我的生活有影響的事情,透過這本書讓我相信:如果你足夠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你就能把它做得很好。」
Carl 的信念為這次難得的訪談機會下了完美的註解,也分享給正在努力追求理想的創造者們。
Editor / Deion Chao
Author / Deion Chao
Photographer / 凱傑
Videographer / Hippo Song
Special Thank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