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海出現一絲聲響與騷動:專訪藝術空間「潛艇 Submarine 」CEO Wity Peng 、藝術總監 Tim Wei

2023 年 6 月,台北的林森北路上多了一個名為「潛艇 Submarine 」的藝術空間,落地玻璃窗在夜晚透出白光,視線所及是一方水藍色的池子,人們路過都忍不住張望,好奇這又是什麼樣的新型態店家。「一開始很多人以為我們是潛水用品店」CEO 彭郁雅( Wity Peng )笑著說,而 7 月底開展的《無痛減輕 Insensible loss 》展出藝術家林政佑作品《 Google Map Bike 》,停了一台腳踏車在門口,「也許這下大家會以為我們是單車店。」

革命情感的培養皿

想經營藝術空間的起心動念,最初只是因為懷念畢業製作時一群人共同面對未知,仍並肩同行的革命情感, Wity 邀請大學同學魏廷宇( Tim Wei )加入這場華麗的冒險,擔任藝術總監。

 

Tim 補充, 2023、2024 年正值國內、外許多藝術空間成立滿 20 年。「這和整個時代的浪潮有關係,能有新的空間讓不同世代的藝術家進來,其實是蠻好的機會。」在當代藝術的語彙中,「新媒體」與科技媒材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對台灣觀眾來說相較陌生,過去也較少於藝術空間中呈現。「或許也算是一種小眾文化,或是次文化。」

 

(圖左為 CEO Wity Peng,圖右為藝術總監 Tim Wei。)

次文化是什麼?藝術的次中求次

次文化並非帶著高低主從的視角,而是藏的比較隱密、難以發掘的寶藏。每個時代的次文化都不同,而在網路發達、虛實莫辨的世界,「次文化」與所謂主流文化的分野模糊,或許以宏觀的角度而言,藝術對於某些人來說也是次文化的一種。怎樣才叫次、這樣夠不夠次?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視角,也有著不同詮釋,「尚未被放到當代藝術的脈絡裡去觀賞、還沒被發現或是討論」Tim 說,「可是它其實也做得很好,我覺得那就是次文化的一種。」

 

打開展覽的可能性

Tim 說,「我策展時最在乎的,就是要把可能性打開。」以開幕展《看看我們誰在水裡可以憋比較久?》為例,用一句童趣的疑問宣告空間的開始,並試圖讓不同類型、不同群體的藝術家們都能在此找到一處容身。

 

開幕首檔展覽《看看我們誰在水裡可以憋比較久?》的命名與策展概念,都希望以直接、開宗明義的方式,邀請大眾理解與進入。而潛艇 B1 的沉浸式實驗酒吧 Submarine Abyss 展出展覽《潺 Flow 》,不約而同帶著水的意象,如同潛艇帶著沉潛的蟄伏感,蘊藏水的動態性,隱隱的、卻富有強大的力量。

《無感減輕》:無意識中的流逝

最新一檔展覽名為《無感減輕》是醫學用語,指人類每天生理上會流失許多水分,如流汗等,水分在我們沒有感覺的情況下悄悄蒸發。有一陣子人們討論死後重量變輕,是否為靈魂的重量;也有人認為,減輕的重量不是靈魂,而是水分。「我把這個概念延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體力跟精神消耗,工作一整天之後,也算是經歷了無感減輕;面對生命的逝去,其實也是一種無感減輕。」Tim 擴充了無感減輕的概念,從生理現象到心理層面,用不同的方式回應死亡與減輕這兩大命題。

 

黑盒子與白盒子的交界

事實上,潛艇除了白盒子藝術空間外,步下階梯,當眼睛逐漸適應眼前的黑暗,你會看見名為 Abyss 的沉浸式實驗酒吧。整個地下室被巨大而絢麗的曲面投影畫面包覆,與酒吧慣常的座位配置稍有不同——在 Abyss ,幾乎每張椅子都是面對投影畫面的——讓人們能在觥籌交錯間,甚至是對話的短暫空白時,因為播映作品的聲光,將雙眼從發直盯著牆面的尷尬中釋放。

Abyss 的第一檔展覽為《潺 Flow 》,播映的三件作品分別為 SUKADA 〈百景輻輳〉、張欣語〈行跡震盪〉、魏廷宇〈百科夜行〉,每個整點的 15 分固定放映。而當期的酒單也以作品為靈感,設計了 6 款調酒,作品從視覺串連味覺與嗅覺等感官體驗,讓人不禁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酒吧與藝術空間看似毫無關聯,在潛艇卻僅以一座樓梯相連。「白盒子藝術空間的核心是讓藝術家、讓作品能呈現他們想要講的議題,」Wity 坦言,「但最致命的關鍵就是它能不能活下去。」反之,來到酒吧的客人抱著想喝酒的前提,如何讓他們理解樓下展出的影像作品,甚至能夠體會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傳達的事情,則是 Abyss 的挑戰。

 

潛艇同時具備了藝術空間的靈魂,以及酒吧的商業性,兩者看似衝突矛盾、位於光譜兩端,卻也因此讓藝術與商業能彼此支撐,隨著不同的空間需求保有彈性,與更深層詮釋的可能。「大眾或許對於藝術空間是陌生的,但他們知道酒吧。」當觀展觀眾習慣於藝術空間的行為模式,踏進地下室便會驚喜, Abyss 是從經典調酒、創意調酒、到佐酒小食都一應俱全的酒吧;而當酒客只是想來喝一兩杯,卻因為必經樓上的白盒子展覽空間,無意間看了一檔展。「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踏進門後才發現,事情並不如他所料。」Tim 說,正因無法準確預期,才讓不同類型的族群,有了在此相遇的可能。

 

「 Abyss Zone 」:比起展覽,更適合演出的作品

比起展覽中的靜態展出,「 Abyss Zone 」是為許多不適合在展覽,更適合在演出中被呈現的作品而規劃的藝術實驗節目,試圖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視聽體驗。 DJ 、 VTuber 、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與演出,在國內還尚未普遍地被放進美術館體系,而潛艇希望透過每個月固定幾場演出,讓更豐富的作品透過 Abyss Zone 被看見。

 

創造不同族群的調動

許多國際上的複合式空間,將藝術空間與民生需求結合,可能某幾層樓是公寓、其他樓層是百貨商場,保有商業跟藝術合作的可能性,如位於日本東京六本木新城森大樓的森美術館,即為著名的例子之一。「在這個空間他會被迫經過平常不會去的場所,看見平常不會看到的東西,或許會讓某些人提起一些興趣。」對 Wity 來說,於結構面與價值面不斷地創造不同群體的調動,並讓其循環,就是潛艇的核心價值。

 

除了自成體系的內部流動外,向外擴散的部分潛艇也有著與條通、中山商圈有更多合作的野心。「有些創作其實可以是長期發展的計畫,我希望能推動這件事情發生」Tim 表示,構思潛艇的空間功能時,他以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中心旁的 STWST( STADTWERKSTATT )為參考。「他們是一個有藝術家進駐的公寓,一樓是咖啡店,週末的時候有 PUB ,這是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經十幾年了。這種相互融合的狀態影響我很深,也讓我知道這樣的價值體系實際上是可行的。」

 

如何從思緒僵局中脫困?

藝廊販售的主要產品與商業價值對於大眾來說較不明確,對於潛艇這樣的新生品牌而言,難免會遭受到許多質疑與挑戰。而 Tim 與 Wity 兩人面對僵局時,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 Tim 笑說,靈感枯竭時,他會反覆觀看那些喜歡的作品,只是為了讓自己抽離混濁狀態,片單包含《東京教父》、《 The Double 》。而 Wity 則是在思緒無法抽離的狀態時,把自己困在裡面,因為無論做什麼都沒辦法停止當下思緒,「不要停止思考,正面想不通的話我會從反面想,反面想不通再從側面,我比較不會停下來去做別的事。」

 

從創作到觀看,對於某些人來說,美感的養成或許來自有意識的選擇,然而對 Wity 與 Tim 來說,則是偏向「雜食派」。 Tim 會強迫自己看不想看的東西,開拓美學盲區、讓領域展開;而 Wity 透過大量、不分類別與領域的吸收,打開感知的深度與廣度。

 

在未知中持續下潛

即使過程可能置身黑暗而冰冷的深海,潛艇仍然期待其能在大眾可理解的範圍內,不斷地把可能帶進來。「探索未知」作為潛艇的核心理念,「因為相信那個地方會有沒人看過、或是沒有人抵達過的環境。」作為嶄新的藝術空間品牌, Wity 希望潛艇即便十年後,團隊還是能持續維繫與年輕藝術社群之間的連結,「到時也許會有不同的壓力與經營的考量,我們也不是現在這個年紀,如果還能保持初衷與動力,實屬不容易。」

 

空間的類型近年來如變形蟲般,不斷突破想像的侷限,持續保持動能,讓不同族群的人們有了相遇、對話的機會。面對新事物,多數人揣著天生的好奇本能,卻因經歷社會化過程而選擇持觀望、保留態度,不願貿然嘗試;唯有當潛艇這般讓人無法一眼望穿的新型態空間出現,如新生兒降生於未知之中,讓城市擁抱「還不知道是什麼的什麼」那樣,深海的寂靜才會出現聲響與騷動。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Asta Chang

Photographer / MIAO’s photography

Videographer / cyuliu

Special Thanks / Wity Peng, Tim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