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萬聖節的搞怪面具到手機 emoji,「吶喊」的圖案是當今的標誌性符號,也是焦慮、恐懼與絕望的簡易表達方式。能如此生動捕捉人類的煎熬,這無疑是《吶喊》能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但這種對單一作品的迷戀可能遮蔽了孟克整體作品的其他精彩,無法更全面的理解孟克,與他一起歌頌「關於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歌」。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充斥著生、死、愛、苦:從受困的肖像畫,到家庭戲劇場景;從吸血鬼女性的形象,到對疾病和死亡的沈鬱描繪。這種充滿著迫切感、存在主義色彩的強烈情感,被轉化為筆觸和視覺選擇:簡化了臉龐的特徵,這種簡潔增強了情感的強度。背景常以色彩線條分解,將注意力聚焦在人物身上,並加深了畫面的幽閉感。
不過,孟克的作品並非全是陰暗和悲傷:在一些畫作中,他同樣瘋狂地探索重生和生命的永恆。例如,有情侶在夕陽下共舞,一群女孩聚集在明亮的陽光下的橋上,這些作品看出生命的美好與活力。


生命的飾帶
孟克的創作深深扎根於他艱難的童年經歷,母親和姐姐早逝,父親和妹妹則受困於心理疾病。常言道:「不幸的童年,需要一輩子去療癒」,這樣的陰影為他的藝術創作投下了一層深遠的烙印。
「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是孟克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他相信將作品以「系列」呈現能更有意義、易理解也更全面。孟克在這一系列以「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再延伸到其他情感層面,如痛苦、嫉妒、哀悼、焦慮、孤獨等複雜情緒。他通過藝術表達了人生不同階段和情感,呈現了獨特的個人世界觀,強調了情感表達在作品中的關鍵作用。
《吸血鬼》(Vampire)是系列作品之一,男子將頭靠近女子胸前,兩者情感藉由女子的紅色髮絲在畫中巧妙交織,將情緒放大至整個世界。這幅畫呈現了愛情中不可避免的傷痛,展現了人們無法自拔地墜入愛情的漩渦而無法抽離 。《病房裡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則根據孟克對姐姐逝世的回憶,呈現孟克全家在病榻旁的身影,不發一語、低頭禱告,充滿了哀傷與失落,還有死亡陰影在每個人心中的輪廓。
從 1980 年代至 20 世紀初,他的作品幾乎圍繞在「生命的飾帶」。這一系列不僅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鞏固了他在藝術史上的不朽地位。透過色彩和線條的結合,孟克描繪了人性最深層的情感,並以象徵性的視覺語言深情刻畫了人性內在的複雜。

為什麼不應該只知道《吶喊》
孟克的《吶喊》被譽為現代藝術的象徵,是人們對這個充滿焦慮和不確定性時代的看法。一個無性別、扭曲、胎兒臉的生物,大張嘴巴和眼睛發出恐怖的尖叫聲,是孟克與朋友在日落時分散步時突然感受到的憂鬱情緒。同時,天空被落日染成血紅色,耳中回響著「大自然無盡的尖叫聲」。
《吶喊》或許是孟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絕非他唯一的傑作。他試圖以不同形式呈現《吶喊》,包括了蛋彩畫、粉彩畫和版畫的版本,是「生命的飾帶」系列的一部分。這些作品實際上彼此相互對話,彼此之間的聯繫賦予了它們更深刻的意義,並在主題上形成了連結性和凝聚力。因此,應將《吶喊》融入整個系列中進行理解,不應該僅僅孤立地看待這一件作品。僅迷戀這一件作品可能會限制對這位藝術家更廣泛世界的理解。





重複出現的作品
孟克會在相同主題下製作多種版本的作品,持續推進他對同一主題的看法。相同主題不存在所謂的「正確」版本,像是《吶喊》就有超過四種不同媒材製作的版本,我們最熟悉的那一幅,也並不是所謂「正統」的。
作為象徵主義藝術家,他認為人與自然在生死循環中緊密相連,這種循環觀念常在他的作品中展現,特定的意象經常不斷反覆出現。孟克時常重新審視過去的作品,重新調整組合、上色和印刷,這些版本在色彩上反映了他不同階段的內心狀態。對他而言,色彩不僅僅是感知,更是表達內在情感的方式。
他視自己的多個作品為一個整體,作品間存在共鳴,拒絕使用「複製」這個詞,每次重新製作都能讓他更貼近捕捉到特定事件所引發的確切情感,展現了他對於某一主題持續發展和探索的堅持。


版畫扮演的重要角色
孟克善用版畫當作媒介,讓自己能夠在主題上不斷重複、變化。1890 年代孟克開始對版畫產生興趣,版畫上每一筆每一劃,封印了他當時的內心境況,對同一主題的多次詮釋深刻凸顯了時間的軌跡。他不僅運用凹版、平板和木刻版,更融合三者進行「剪輯」,運用水粉、水彩增強效果,以鋸子分割木塊,重新拼湊並多樣上色。
孟克也會把版畫作品與原始的畫作並置展出,突顯了他對這一媒介的實驗精神以及他對色彩和內心世界的探索。版畫是他開發象徵性表現的重要方式,他拒絕僅將藝術視為對自然的純粹模仿,而是改以線條和塊狀結構創造出新的視覺語彙。
其中,《吸血鬼》作品即結合平板與木板的成果。孟克最早在 1890 年完成草圖,於 1895 年創作了首張平板,後於 1902 年再次回頭重新套色,然後將兩種版式結合。版畫製作對於孟克來說是另一種看待世界和激發創意的方式。他所刻印的是線條的結構,而套色則描繪了感性的一面。
孟克在一生中從未擺脫過失去親人和精神上的折磨,藝術不只是他表達情感的途徑,也是在嘗試自我治癒的方式。與孟克的繪畫相遇,會是一次十分「共感」的體驗。 因為他的「沉重」是顯而易見的。 他是那種不用太過瑞測、無需太多解析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透露出他深刻的自我認知,使他的畫作擁有了一份「透明感」,人生的悲喜怒哀一目了然。







Author / Jonathan Tseng
Editor / Emily Hsieh
Photo Credit / EdvardMunch.org, Munch Museu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 Emily 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