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家|2024 Venice Biennale

從烏俄戰爭、以阿戰爭,一直到前陣子歐洲大選中,極右派的大勝再次為世界投下一顆震撼彈,2022 年的 Venice Biennale 主題 The Milk of Dreams  聚焦於陰性力量,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 Foreigners Everywhere 聚焦在移民、種族、性別等多樣性的議題,在外國人充斥的雙年展中,更帶著些許幽默。

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 Venice Biennale ) 向來是藝術界的重要指標,此次金獅獎最佳國家館由澳洲奪得,最佳藝術家則是頒發給了毛利藝術團體 Mataaho Collective。國家館通常都帶有明確的表態意味,就讓 TRENSSE 介紹此次充滿亮點的展覽館,以及其背後的各種訴求與核心價值。

交纏的生命之樹 ── 金獅獎 國家館澳洲館

Archie Moore 以作品〈 kith and kin 〉為澳洲奪下國家金獅獎。〈 kith and kin 〉代表著同伴、土地及家族成員,對 Archie Moore 來說更指向了原住民對土地的思考方式。漆黑的牆面上以白色粉筆交織而成的巨大樹狀圖,描寫了 65,000 年前的原住民歷史。展場中佇立著白色桌子,上面擺放著死於監獄拘留期間的原住民死亡記錄,反映出國家機制與原住民的關係,反思、紀念這段歷史。Archie Moore 更由自身作為出發點,往上追朔家庭歷史,「童年時,我為我的原住民身份感到羞恥與尷尬,同時不認為自己屬於這個社區的一部分」反映身為原住民的身份焦慮。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 巴勒斯坦 / 以色列館

在雙年展名單公布後,以色列館引起了相當大的反彈,許多人譴責以色列館的參與。1950-1968年間,南非因為施行種族隔離而被雙年展拒絕在外,俄羅斯館也在此次被拒絕,如今卻允許以色列館在名單內,似乎也是變相的為以色列除罪化。藝術家 Ruth Patir 則在佈完展後將館關閉,僅留一張聲明表示,在達成停火協議及釋放人質之前,以色列館不會開展,然而他們事後依舊表示,希望在11月有機會向大眾展示以色列館。

 

相較於以色列館,巴勒斯坦因為其複雜的政治因素,在國際上不被視為是一個國家,因此沒有國家館。此次代表巴勒斯坦的兩位藝術家,一位是 Dana Awartani ,作品〈 Come, let me heal your wounds. Let me mend your broken bones 〉聚焦在戰爭下被摧毀的歷史文物,而黃紅色的織物由浸泡在草藥的天然染劑製成,象徵著治癒。 另一位則是 Samia Halaby,此次的作品〈 Black is Beautiful〉,對物體的形式、形狀與觀眾的觀看方式進行探索,他同時認為色列館的閉館是一種逃避的回應方式,迂迴的支持以色列政府的行為,是一種政治措施與手段。

揮散不去的煙硝味 ── 烏克蘭 / 俄羅斯

烏克蘭館館將戰場上的煙硝帶到了雙年展,此展覽包含了四個部分。藝術家 Oleksandr Burlaka 的作品〈 Net Making 〉是戰場上常用於偽裝的編織網,編織者通常為老人與婦孺,更因為其工法的重複性,而帶有冥想意象或是治療實踐。在〈 Comfort Work 〉中,藝術家 Andrii DostlievLia Dostlieva 聘請了來自歐盟與英國的11位演員,扮演烏克蘭難民,最後呈現出歐洲人對烏克蘭人的刻板印象。Andrii Rachynskyi 與 Daniil Revkovskyi 的作品〈 Civilians. Invasion 〉  利用演算法收集戰時期間俄羅斯入侵的影像,〈 Best Wishes 〉則由 Katya Buchatska 製作。

 

而俄羅斯此次則將國家館借給玻利維亞,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俄羅斯嘗試利用這種方式挽救他們聲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羅斯與玻利維亞間的鋰金屬協定。

一切終將回歸大地──日本館

日本館相較於其他政治意味濃厚的國家館來說則顯得更輕盈。藝術家 Yuko Mohri 除了聚焦於威尼斯當地的歷史與全球的氣候危機,更將重心帶往東亞,「 soft and weak like water 」是韓國策展人 Sook-Kyung Lee 為這次日本館訂下的主題,「雖然文化有時候可能造成因國家認同所引起的政治緊張關係,另一方面卻也能作為橋樑,成為跨越藩籬與對話的媒介」。〈 Moré Moré (Leaky) 〉搭建了一個水循環的裝置,故意製造漏水,靈感來自於東京車站對於漏水的應對方式,以水管、桶子、雨傘接住漏水,發出聲響。他由當地取得大多數的材料,並且現地製作,物件展現了威尼斯的文化、生活方式與記憶。除此之外他更把電極插入水果,將水分轉為電訊供給館內的裝置,使裝置發出聲響與光亮,而隨時間腐爛的水果也會改變裝置的音調與光線強度,同時也會散發出各種氣味。

2024 雙年展 Foreigners Everywhere 相較於往年,政治議題討論顯得更為濃厚,更反映出當代社會的複雜與矛盾,表達出對現狀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期許,同時也帶來各種不同的觀看角度,嘗試塑造一個更為包容的世界。

Author / Jonathan Tseng

Editor / Kuan

Photo Credit / Art Monthly Australasia, The Jewish News of Northern California, Selvedge Magazine, The National, The New York Times, ArtReview, The Art Newspaper, TFAM, Nytimes, Ukrainian Pavi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