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泰國的第二大城,清邁展現無以名狀的親和力,在柔和的行走之中,留下深刻的步伐,偷渡一點理想生活的幻想,在心中綻放光彩。
清邁街頭宛如一幅五彩繽紛的傑作,高山環繞的古城、寺廟的金碧輝煌、色彩斑斕的壁畫、市集裡的手工布藝、數不盡的咖啡廳,皆充分展現出泰北蘭納文化的獨特韻味。歷史與現代的元素交織融合,滋養著城市的每個角落,孕育出清邁獨有的生活樣貌。
舉足輕重的古城地位
清邁古城中心的柴迪隆寺建於14世紀,曾是蘭納王朝的宗教中心。其中引人注目的建築大佛塔原先為高達八十米的蘭納建築,四面雕刻著精美的象群及佛像。然而,在16世紀的一場大地震中,佛塔的上部不幸倒塌,周圍的象群毀損嚴重,重建過後,也融入了泰國、印度等其他地方的風格。雖已不復當初的雄偉,在藍天的襯托之下,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此外,柴迪隆寺曾是泰國至寶玉佛的安置地,彰顯著寺廟的重要地位。雖後來遷至曼谷玉佛寺,但這段歷史更為柴迪隆寺增添了光輝。

與大自然共舞 - 佇足克倫族 กะเหรี่ยง( kariang )部落
克倫族是東南亞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散居於泰北與緬甸的山地,使用藏緬語系的語言。典型的高腳木造房屋建於山坡上,木製圍起的柵欄則飼養著水牛與豬隻。小狗從遠處以飛快的速度奔馳而來,居民一聲「 Ta blu doe ma leh 」的問候,帶來村莊特有的溫暖-這便是克倫族部落中簡樸的生活畫面。
克倫族的飲食樸實無華,沒有廚房的概念,婦女們盤坐在木造的平台上,將食材簡單切絲切塊,生火烹煮,佐以天然的香料調味。一桌樸實的料理,呈現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尊重與依賴。

織布工藝的傳承與復興
而最能代表克倫族文化的,莫過於他們的織布工藝。婦女們以腰機織布,使用樹皮、樹根等天然染料,織出充滿幾何圖案與部落符號的披肩、衣物。這些圖案往往承載著族群的記憶。然而,現代化的影響正威脅著這門古老技藝:化學染料的使用,過度施用農藥破壞了土地,甚至傳統技藝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所幸,一些團體如社會企業 Chimmuwa 正努力挽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收購以天然手染織布製成的產品,鼓勵克倫族婦女維繫傳統,並透過工作坊與市集,讓更多人認識這門技藝。保護克倫族的織布文化,不僅是守護一個民族的歷史,更是在為地球的永續未來注入希望。


認識城市最好的方式- Ran Lao( ร้านเล่า )書店
Ran Lao 書店位於清邁大學附近,創立於千禧年。跳脫網格化大數據的選書模式,書店內囊括泰北旅遊雜誌、宗教書籍、各國翻譯文學及泰北手工製品等多元選項。即便是初來乍到的旅人,也能在這裡自得其樂,找到一份歸屬感。
此外,Ran Lao 也定期舉辦新書分享會、策劃展覽,並邀請清邁當地的藝文工作者進行表演或擺攤,連結情感。這裡不僅是書的天地,更是思想交流與靈感激發的溫暖空間。

放輕鬆,慢慢來 สบายสบาย( Sabai Sabai )
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清邁的蘭納與自然韻味,สบายสบาย ( Sabai Sabai ),我想這便是這趟旅程,給予清邁的最佳註解。




Author / Shiba Lin
Editor / Jonathan Tseng
Photo Credit / Shiba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