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鄰居老是在裝修,電鑽的聲音惱人,車水馬龍、攤販叫賣、雨水打在遮雨棚上的聲音,平時總巴不得世界能暫停靜止一分鐘,讓這些令人髮指的細微聲響別再干擾。然而,當人們足不出戶、待在家成為最安全的選擇時,這些噪音竟也成為最讓人想念的日常。
視覺與聽覺的記憶 / 環境音景
曾幾何時,在城市漫遊的影片儼然成為某些情境下的背景音樂。在美國,就有一位名為 Kyler B 的創作者,將世界旅行期間所錄製的城市地景與環境聲音,上傳至名為 Nomadic Ambience 的 Youtube 頻道。這些聲音包括城市音景、瀑布、雷和風等等。例如在「 Walking in the Rain in Manhattan, NYC 」這部長達一小時多的漫遊影片中,同時使用了雙聲道立體聲效( Binaural Sounds ),可以聽到雨滴落在傘上的清脆聲音、救護車從遠處靠近的聲響、汽車喇叭聲,以及對街傳來叫喊的人聲,這些聲音彷彿由四面八方朝你而來。
城市日復一日的繁華和喧鬧,或許已經麻痺多數人對這個空間的聲音感知。事實上,一個城市的聲音是多元且具有層次的。台北有像是車子、交通等基礎聲音( keynote ),歐洲有古典鐘聲這類信號聲音( signal ),而聲音地標( sound mark )則因人而異,在於能夠喚起不同人對於這座城市的記憶之聲。就像一則影片中的留言,宅在家隔離的人們無法親耳聽見人群和城市喧囂的聲音,這個頻道彷彿滿足了某種與城市連結的需求。
另一空間的慰藉之聲 / From-another-room
正因人們這樣的需求,「環境聲音」的音樂也逐漸流行了起來。大約在美國宣佈居家隔離的兩個月後,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發行了一張名為《 Missing Sound of New York 》的沈浸式體驗專輯,圖書館的嗡嗡聲、鴿子鳴叫、計程車的急促喇叭、施工的敲打聲或自行車郵差呼嘯而過的聲音,讓每位想念街頭的人能透過聲音回到 New York City。每首曲目使用環境聲音組合出紐約城市景觀,包括在這發生的小故事:地鐵站的音樂演出、熱情的棒球迷,以及酒吧的玻璃碎裂。
事實上,這是一種名為 From-another-room 的新型音樂類型,利用某個聲音或音樂錄製後,再進行混音,將低音部分突出,使得聲音聽起來像是從另一空間的喇叭播放。例如模擬空蕩的大賣場播放著音樂,或是浸在浴缸中聽著音樂。其中一位聽眾就用第一人稱視角,描述自己是隻水族箱內的金魚,辦公室因隔離僅剩一人播放著音樂打發時間。聆聽這些音樂的同時,或許會讓人感到放鬆,也可能讓人沮喪或混沌,但更直接的感受往往是一種撫慰。
頻率一致的舒適氛圍 / 白噪音
這些本來惱人的環境噪音,往往也是許多人專注、睡眠的媒介。當然,必須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噪音,由於人耳可聽頻率範圍是 20 至 20000 Hz,並且各個頻段對於人體產生的聽覺感受也大不相同。在 Owsinski 所編著的《 The Mixing Engineer’s Handbook 》一書大略區分了低頻、中頻與高頻的聲音,例如在低頻中的 125 Hz 是轟轟聲( Boom )、中頻 2 kHz 是緊實感( Crunch )、高頻 16 kHz 則是空氣感( Air )聲音等。
而白噪音( White Noise Sound )是一種在各頻段功率都相同的聲音,調整為人耳可以輕易接收的範圍,因此聲調聽起來一致且平穩。長時間重複的白噪音,還具有一種削弱外在細微聲音的功能,同時弱化其他不規則的環境噪音。白噪音就像一個空間的「聲音清淨機」,一掃那些擾人清夢的餘波殘響。
沈浸式的聲音療法 / ASMR
另一個以聽覺達到舒緩神經效果的是 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正式名稱為「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這樣的感知現象不單指聽覺,也包括視覺、觸覺、嗅覺或感知上的刺激,以產生一種生物電流。電流的酥麻感竄過神經時,從大腦顱內、頭皮、脊椎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產生一種令人愉悅的刺激感受。不過,人們對於 ASMR 聽覺感受各有不同,也有人對於某些聲音極為敏感而容易產生身體不適,則必須投其所好。
為了達到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弛放,Apple 曾於 2019 年發佈 4 支以 ASMR 為主題的短片,其中一支猶如一位輕柔女聲圍繞在你耳邊呢喃細語,緩緩道來 Ghost Forest 的沿岸巨石美景《 Whispers from Ghost Forest 》;木匠沈穩緩慢的削木屑、打磨和上漆的摩擦聲《 Satisfying woodshop sounds 》;踩踏石礫的嘎喳作響《 Crunching sounds on the trail 》;以及雨滴打在帳篷表面清脆飽滿的聲音《 A calm rain at camp 》。不知不覺,回過神已沈浸在這些聲音之內,悄悄為聽者進行一場聲音療法。
在這些人群、城市與萬物嘈雜消音的時日,不妨讓這些聲音隨時隨地陪伴在側。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Dorian Hsu
Photo Credit /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int, Nomadic Ambience Tumblr, 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