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購物無法取代的體驗,活化改造傳統市場延長保存期限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超級市場、百貨公司、甚至便利商店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過往需要去傳統市場才能滿足的購物需求,現在透過手機、待在家裡就能採買。購買的途徑愈趨多元,而「市場」作為城市的縮影,聚集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是否會隨著時代變遷、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逐漸沒落消失?

都市以市場為中心輻散

傳統市場的形成與城市的發展相輔相成,而市場作為居民交換物資與金錢的貿易中心,城市的脈絡以市場為中心輻散,成為最古老的發展格局:「放射型城市」。除了令人皺眉的氣味與髒亂的刻板印象外,傳統市場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與時間與超市相比較短,無須多餘的規格化處理過程,食材就只是食材,而非食品。居民們在採買過程中與街坊鄰居、攤販們寒暄,將城市的社群網串連的更加緊密,「文化」的形成其來有自。

 

超市取代傳統市場逐漸佔領城市

1916 年美國第一間 Piggly Wiggly 開幕,讓「超級市場」這個概念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市場的想像,貨架陳列、整齊制服、自助服務模式讓消費者能夠自主選擇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品牌」的差異化是否足夠強烈,以及是否能激起消費者的慾望成為關鍵。而台灣街頭巷尾的雜貨店、販賣南北貨的商行,小小的店舖彷彿販賣整個宇宙般深不可測,隨著 1969 年西門超級市場開幕、1971 年頂好超級市場開幕,也漸漸成為現代街頭的難能可貴的風景之一。連鎖經營、現代化、有效率、講求薄利多銷的銷售方式讓超級市場從 20 世紀開始一點一滴取代傳統市場、雜貨店、生活用品店,以資本主義的光潔明亮佔領都市。

 

 

傳統市場的改造隨著都市更新步調愈趨快速,活化古蹟、活用閒置空間等案例也漸漸進入居民生活,如經歷投票搶救的 Pike Place Market 、以絢麗波浪屋頂重獲新生的 Santa Caterina Market 、經 Time Out 雜誌重新規劃後煥然一新的 Mercado da Ribeira ,以及高雄日前剛完成活化改造的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一起設計提供,林科呈攝影)

港邊的農夫市集 / Pike Place Market

Pike Place Market 作為 Seattle 最古老的農夫市集,成立於 1907 年,位於港邊販賣新鮮魚貨、鮮花與熟食,而其文化與歷史意義於 1972 年被認可,並列入美國的國家史蹟名錄(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同時,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也為朝聖原始 Starbucks 而湧入 1912 Pike Place。1970 年代初期,透過社會倡議與投票,Pike Place Market 免於遭拆除的命運;2012 年由 SRG Partnership 主導翻新計畫,選擇簡單耐用的建材,增設電梯提升便利性,保留一部分的混亂如著名的口香糖牆而非全面剷除,讓 Pike Place Market 能以最接近原始的面貌繼續陪伴西雅圖居民。

 

實用與現代的緩衝區 / Santa Caterina Market

成立於 1848 年的 Santa Caterina Market ,作為附近城鎮居民的雜貨補給,EMBT Architects 保留部分結構、重新規劃市場格局,縮減攤位數量、讓空間使用更舒適,強調實用性及現代感混合,創造新的「緩衝區」。醒目的波浪式屋頂成為其識別,選用符合周遭地景的漸層色而非單一色彩。

 

把市場當雜誌策劃 / Time Out Market Lisbon

而位於 Lisbon 的 Time Out Market Lisbon 位於 Cais do Sodre 車站對面,原為 Mercado da Ribeira ,2014年由英國旅遊生活雜誌 Time Out 協助活化,把市場當作一本雜誌,蒐羅米其林 4 星、5 星餐廳,將整座城市的飲食文化搬進市場裡。

 

天花坍塌揭露本質 / 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而日前完成活化改造的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鹽一市場)是二戰後興建的集合市場,比鄰高雄過去最熱鬧的市集之一「大溝頂」,作為高雄市最繁華的商業區以及鹽埕區常民生活場域存在。

 

傳統與現代兼具

「2017 年後我們陸陸續續做了一些小的攤位改造,2020 年在一次市場屋頂因漏水而裝修的夾板天花因年老失修而坍塌,天花被打開後露出木構造的結構,」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 的共同創辦人辜達齊回憶,經歷不同時期的修整,木構造的屋頂被覆蓋,成為大眾印象中潮濕陰暗的傳統市場,而天花的坍塌才讓市場本質的美重見天日。鹽一市場從此至最關鍵的 2021 年,由高雄大學的陳啟仁教授推動整體工程改造、經驗豐富的林光浩建築師負責木構造的整修,市場的改造才算真正開始。

 

從整體環境改善的角度出發,引入天光與通風改善陰暗潮濕問題,與燈光顧問瓦豆 WEDO Lighting 共同合作,再利用屋架抽換的廢木料設計成具有藝術感的燈具,重新打亮傳統木構造的屋樑,讓木結構屋頂的建築美學能被看見。更以新設計的洗牆燈槽裝置收納傳統市場立面上過多的電線,點亮市場的入口。為解決攤位過於密集現況,規劃空白區域,配搭活動傢俱,讓市場有空間提供居民交流,也能舉辦各種民眾參與的活動,賦予市場空間多種用途及永續經營的可能。視覺設計夥伴 Path & Landforms 以抽象化的木構造屋頂為意象重新打造市場品牌形象,重新規劃市場的指標與引導系統,成為市場與遊客溝通的橋樑,新 LOGO 與招牌更傳達了傳統與現代兼容的形象。

 

在既有經營模式下開扇新的窗

對於達齊來說,「市場」代表了裡文化、日常生活及情感交換,而鹽一市場的活化改造是長期經營下的結果,推動改造的過程包含了許多團隊,絕非一蹴而就:地方創生團隊「叁捌地方生活」、高雄大學的陳啟仁教授推動工程、林光浩建築師整修木構造以及許多進駐市場的年輕攤商,更重要的是傳統攤商的支持,才能創造出現在的成果。

 

而推動一個傳統市場的改造,最難的是長時間陪伴,也因為「叁捌地方生活」這樣的地方創生團隊,成為最令人安心的後盾。由於市場已經存在 70 年之久,許多攤商早已習慣原本的空間與經營模式抗拒改變,「如何維持既有攤商的經營模式」成為介入設計的重點。如販賣生食與熟食的傳統攤商擔心陽光直射的問題,為增加白天市場的自然採光,因此改造團隊透過電腦的模擬,避開陽光直射的角度開窗,才說服了市場的管理單位。

 

(一起設計提供,林科呈攝影)
(一起設計提供,林科呈攝影)

市場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場所

「某些傳統市場由於隱藏在大街小巷內,巷外的景色不斷改變,但巷內彷彿時光一直停留在某種狀態,我們在傳統市場裡還可以看到上一代流行的品味、文化或是傳承兩三代的美食,因此對於外地人探索巷內的『裡文化』成為一種生活趣味。而傳統市場與現代超市不同,我們透過人與人的溝通交易買賣,傳遞了情感,多了一份對地方人情。」達齊表示,在鹽一市場,時常看到周邊鄰居常與攤商串門子聊天的畫面,市場對於在地人來說比起貿易集散,更像是情感交流場所。

 

城市如同無時無刻不變化的有機體,隨著居民、建築、甚至是政策而有不同面貌,「歲月的痕跡」雖然迷人,某些建築卻彷彿被時間遺棄般永遠定格在特定年代,都市更新後與周遭快速興建的嶄新高樓產生脫節、突兀之感。活化改造市場的計畫,在古蹟保存同時賦予其新意義,讓對於居民有特殊意義的重要場所,能夠在新時代繼續以更多元豐富的面貌向前運行時間軸,延長賞味期限。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Asta Chang

 

Photo Credit / The Culture Trip, Knappily, SRG Partnership, Pike Place Market, METALOCUS, ArchDaily, Ivo Tavares, Roland Halbe, Alex Gaultier, Arquitectura Viva

 

Special Thanks / 一起設計 Atelier Let’s 辜達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