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倚海而生的城市閱讀,夾著波士頓的微風散步 Downtown, Boston

當代/經典;人文/科學;歷史/創新的兼容並蓄,百年老城的知性與感性,全在步行可及之處,方寸生活之間,形成旅行體驗的一環。我們總以為美國,就是紐約的美國,好萊塢的美國,洛杉磯的美國,但從未想過,它有可能是波士頓的美國——博物館、書報攤、舊唱片、說書人、古宅邸、老學院,而美國的自由之路,皆由這裡開始。

小品與時尚的應許之地 / Newbury Street

Newbury Street,這條位於波士頓後灣的小區,從波士頓公共花園( Boston Public Garden )到 Massachusetts Avenue,主幹筆直,小巷叢生;旅人覓食、尋寶、咖啡小憩,它幾乎一應俱全。

 

Newbury Street 東段約一英里長的街道兩旁,由 19 世紀石砌建築並排相依,歐風暖色系的矮房與波西米亞式建築比鄰而居,有著美系城市難見的靜僻,老派的歐陸建築位移至此,一幢幢地長出自己獨特的形狀,彼此竟無一絲違和之感,為新大陸保留下前人的念想。而老宅之中注入生機,則有賴品牌進駐、商店孿生,這一條街輕鬆晃去,當代與流行、吃食與衣著、飾品,皆能一網打盡。

 

城市之心 / Boston Public Library

作為全美第一座公共圖書館,Boston Public Library 有著 19 世紀知識份子毫不猶豫的氣派,以及藝術、歷史與人文薈萃的極致美感。圖書館的主建築物 McKim Building 是由美國知名學院派( Beaux-Arts )建築師 Charles McKim 於 1895 年所設計;其門口兩座宏偉的雕像,則是由 19 世紀末著名雕刻家 Bela Pratt 所設計,分別代表掌管藝術與科學的女神。

 

城市之心在於人文,其中必有歷史的薰陶,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百年以來,承載著這座城市的知識與記憶,從高聳的內裝到義大立式廊柱中庭,象徵著建築師與雕刻家面對知識所秉持的莊嚴之心。

 

聽經典的老靈魂 / Planet Records

深入哈佛校區不遠處,朝 Cambridge 的 144 Mt. Auburn St 走去,便可瞧見隱身 Campus 中的老唱片行——Planet Records。它低調難尋,卻有如世外桃源,老闆喜愛經典藍調、老搖滾,入店聞聲,便可聽出端倪。

 

這間老唱片行,自 1983 年於 Kenmore Square 成立後便成為許多唱片愛好者的尋寶之地;LP、CD、磁帶、DVD、音樂與書籍,比鄰堆疊,整齊排列,它們帶著老式搖滾的潑辣叛逆、經典藍調的慵懶愜意,以及古典樂的歷久彌新。座落在此將近半百歲月,持續播送著,一首又一首令人難以忘記的樂章和流行金曲。

 

人文類舊書寶庫 / Raven Used Books, Commonwealth Books

波士頓的學院氣質,來自歷久不衰的諸多學府學子。

 

深入百年名校哈佛校區,究竟步行之處為城中之校,還是校中之城,幾乎難以分辨。校園隱身在城市之中,學生在路肩、在公園、在等車亭,或坐、或站地閱讀著,使得這座城市群像——彷彿皆從書開始。舊書攤、二手書店、獨立書屋靜靜躺在這座城裡,推門進去,陳年的紙質夾雜些微墨香,人們無聲地翻找著那本專屬的唯一。

 

其中,Raven Used Books 專注細選學術及文學類書籍,其藏書 15,000 本書中,特別珍藏有關哲學、社會理論、藝術、建築、音樂、歷史、古典研究、宗教相關書籍。Raven Used Books 的店長 John Petrovato 從事書店行業超過 20 年,他對於在世界第一學府之地開設書店感到相當自豪,即使面對強勁的競爭市場、網路書店的興起,Raven Used Books 以獨立書店之姿座落於此,每日為當地居民、學生提供絕無僅有的知識與書籍。

 

而位於波士頓 Free Trial(自由之路)Washington 及 Spring Lane 拐彎處的 Commonwealth Books,它專收古老且具收藏價值的手稿、繪畫及書籍,在藝術專著、裝置藝術、詩歌、歷史及文學等方面擁有廣泛的涉略;其中包括 1600 年代到 1940 年代的舊版畫及雕刻作品。書店主人以提供「 An interesting and affordable collection of hard-to-find books and prints 」為樂趣,全年無休地在波士頓最古老的街道上為藏家服務。

 

當代藝術的博物院 /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ICA)

ICA Boston 由紐約知名建築、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跨學科設計工作室 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所建,它以「熱烈歡迎( Radical Welcome )」為主要願景,取材於知名藝術家 Anna Deavere Smith 「激進、熱情且好客」理念,為當代藝術家鑄造實踐創意的展演空間。

 

ICA 將「放大藝術家的聲音」做為基礎,期以教育、孵化、社會參與召集當代藝術家的共襄盛舉。同時,將藝術館與城市深度結合。DILLER SCOFIDIO + RENFRO 透過設計,將美術館的內部空間與外部城市景觀編織在一起,將美術館深入城市,也將市景帶入美術館。行走之處皆為藝術,畫廊與公共空間的結合實踐了開放美術館的意象。從外往內,有藝術的實踐;由內而外,則有濱海的寬闊與城市的參與。

 

 

旅行是第三人稱的極致展現,從旁觀察、細細品嚐,親身經驗以帶走點什麼,或者作為旅者及過客,匆匆一瞥,帶點眷戀,淺嚐到遠方之所以為遠方的詩意。當我們認識一座城市,從它的小處著手,與生活感擦肩而過,與歷史正面交鋒,於是當我們踏上歸途,行過之處能引領我們更好地品味人生。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Louise Lu

Photo Credit / Louise Lu, The Kensington, Iwan Baan, Raven Us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