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呻吟青少年的次文化? Emo 在不同年代的造型更迭

時尚和音樂之間的界限往往非常模糊,二者皆是可定義為「藝術」的表達方式,其中衣服、髮型、配飾的選擇是個人的,但卻成為一種通用語言。成為 Emo 不只意味著聽某種音樂,還意味著特定的穿搭。

Emo 如何開始流行?

Emo 流行可分為三波熱潮。最初,Emo 是成型於 1980 年代華盛頓特區 Post-hardcore 風潮,在當時被稱為 Emocore( Emotional Hardcore ),是 Post-hardcore 下的分支,基本上是龐克樂搭配具有內省和充滿情感的歌詞。他們認為商業化的主流音樂無法表現真實的情感,Emo 應時而生。樂團有時在表演中會出現情緒化的表現。代表如 Rites of Spring、Fugazi、Beefeater 等樂團,他們為這一流派繪製了藍圖,至今仍影響著新樂手們。

 

第二波熱潮 / 受獨立搖滾影響

在 Grunge 占據主流排行榜榜首之際,Emo 在 1990 年代中後期成為地下搖滾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獨立搖滾的影響,使當前的 Emo 與 80 年代的 Emo 區分開來。當時的樂團較常穿著 V領毛衣、格子襯衫、T 恤、黑框眼鏡,偏向「書呆子風格」。

 

( Diary 是美國搖滾樂團 Sunny Day Real Estate 於 1994 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這張專輯定義了90年代的 Emo 風格。樂團在短時間過後解散,貝斯手 Nate Mendel 與鼓手 William Goldsmith 加入 Foo Fighters。)

第三波熱潮 / 從音樂流派轉為次文化

到了千禧年之際,Emo 的界限更加模糊,與流行龐克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Jimmy Eat World、Saves The Day 和 Brand New 將龐克精神和流行樂融合在一起。接著,在 00 年代中期,MySpace 的出現將 Emo 從音樂流派轉變為成熟的次文化,也發展出現在的我們較熟悉的造型:眼線、長瀏海、緊身牛仔褲等。Fall Out Boy、My Chemical Romance、Paramore 和 Panic! at the Disco 都是當時的領軍人物。Emo 的非政治性、朗朗上口的音樂,和易懂的主題,對年輕的主流觀眾具有廣泛的吸引力。第一次年輕族群足不出戶就能與樂團及同好互動。然而,廣泛傳播及媒體的偏頗報導使 Emo 次文化被刻板地與自殺、自殘、厭世、憂鬱聯繫在一起。Myspace 的熱潮過後,00年代 Emo 也逐漸消聲匿跡。

 

2000 年代 Emo 的時尚造型

不像 Punk 下大多數分支的侵略性,Emo 表現出情緒化、脆弱和陰柔氣質於時尚層面:眼線、緊身牛仔褲、彩繪指甲和長髮。如同許多次文化的起源,Emo 也是一個世代的年輕人表達情緒的出口,但比起對他人或社會不滿,Emo 更多是針對自我本身的厭惡與迷茫,有時卻又充滿熱情。這些矛盾使 Emo 擁有自己的音樂、服裝造型、喜好,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因共通點聚集起來的人們。許多人少年時期透過網路,才知道有許多跟自己一樣內心充滿焦慮的同溫層,進而感到慰藉與被理解。

 

經典造型如:緊身牛仔褲、黑色眼線、旁分瀏海(通常長到蓋住眼睛)與長髮(通常是全黑或挑染)、鉚釘腰帶、Converse 或 Vans 帆布鞋、黑色或暗色系指甲油、牛仔外套、皮革外套

 

Emo 的影響與總結

音樂是 Emo 的核心,最近我們看到許多樂團期待已久的回歸。人們常認為潮流是由青少年帶來的,但最終這波復興是由 20-35歲的族群引領。不僅 20-35 歲的人們沉浸在他們的青春中,Z 世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吸引。而對於那些不聽老歌的 Z 世代,現今的歌手也提供他們自己版本的 Emo。像 Olivia Rodrigo 這樣的新人,深受 Paramore 和 Fall Out Boy 的影響,為 Z 世代創作音樂。此外,E-Kids, Emo Rap…等等的出現,大眾開始注意到 Emo對 2000 年代流行樂的影響,以及流派本身的復興運動。一路看下來,這個次文化的型態與定義是一直更迭變動的。現在,Emo 已經不像前 10 年那樣如日中天,但是仍然融入了其他文化、時尚造型、音樂中。

 

( Juice WRLD 被認為是2010年代後期 emo rap 和 SoundCloud rap 流派的領軍人物。他的曲風相當廣泛,包括 Emo、嘻哈、重金屬、龐克和 R&B,歌詞也經常探討內心情緒。)
(從左至右:依序為 Vetements Menswear F17、Palm Angels Menswear F17、Malibu 1992 Menswear FW17,三個品牌2017年的秋季(秋冬)系列。)

 

從 1980 年代一直到現在,如果 Emo 沒有統一的定義,那究竟是什麼讓這群人「 Emo 」 呢?這可能是個無解的問題,但這些音樂人及次文化愛好者的共同點,就是豐富的情感,無論開心或抑鬱。畢竟,「 Emo 」就是「 Emotional 」的縮寫,而非單方面的無病呻吟。

 

(文章轉載來自樂手巢 YSO Life )

 

Author / Vanessa Kao

 

Photo Credit /  Willamette Week、Fashion lifestyle magazine、TDP Clothing、NME、Wikipedia、Glossi Mag、I-D MAGAZINE、MTV、Bustle、Vogue、BBC、Billboard 、reddits、StoryTimes、consequence.net

這是宣傳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