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黑膠從包裝中取出置放於唱機之上,輕壓唱針,隨著黑色膠面上的光影浮動,空間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相較於數位串流平台的方便性與多樣性,聆聽黑膠所需的器材與流程相形之下顯得笨重又侷限。
從音訊到二進位
當代數位音樂的關鍵技術在於將音訊轉為電子設備可以讀取的數位訊號,即一連串二進位代碼「0」與「1」的數值。以目前的技術而言,無論多麼精密的取樣,數位訊號皆無法再現完整的原始音波,導致經數位處理後的聲音較為失真,缺少的部分訊號使得聽覺上會略顯生硬。
反之,黑膠為純粹類比訊號的載體,聲音波形可完整刻印於唱片表面形成音軌。藉由唱針與音軌之間磁力的交互作用形成電流,沒有代碼轉換的過程,產生的訊號自然與原始聲響無異,聲音溫暖且飽滿。還原度越高不僅代表著樂器或人聲越貼近真實,錄音現場的空間感也會一併被收錄。許多黑膠愛好者便是受這種臨場感所吸引,一腳踏入收藏家的領域。
藏家眼中的夢幻逸品
RCA、EMI、DECCA 這些在被稱為「錄音黃金時代」的 1950-1960 年代活躍的黑膠廠牌,當時出品的原版黑膠,如今成了收藏者眼中的夢幻逸品。由於沒有數位音樂的容錯率及多變性,這些大廠牌們精心鑽研錄音技術,例如, Decca Tree 是以三隻麥克風放置於精心計算過距離、角度的相對位置上,對交響樂團進行收音的技術,如此可以增加音場寬度、聲音平衡性。
有些廠牌不斷尋找有著優良音場的錄音空間,甚至投入大筆預算改造普通會議辦公室,只因為那裡獨特的空間環境回音。錄音師們對聲音近乎吹毛求疵的執念,讓當時的作品充滿了現今無法重現的細節,每一道刻下的音軌都承載著錄音師職人的靈魂,那獨一無二的魅力正是被歌頌為黃金年代的原因。
唱片的身分證
SHADED DOG 、大 DECCA 、 6 眼,以上專業術語對於古典黑膠收藏家來說相信並不陌生,分別代表不同黑膠公司所產唱片上的廠牌標籤( label )。形形色色的標籤賦予了每張黑膠唱片不凡的樣貌,對收藏家而言,標籤除了美觀外,同時也象徵了該張唱片的身份證明。每間廠牌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不同時期的產品標籤也會有所不同,導致不同期的黑膠具有品質優劣之分。
首版黑膠的魅力
黑膠製作需以母盤為原型進行壓印,過程中母牌漸漸耗損,大約壓印 1000 張後須以母帶重新製作母盤。在反覆製作的過程中,原始母帶因磁頭讀取也會產生耗損,故聲音相較於第一版來說也會有所缺失。雖然如今音樂工程技術已不若以往,能夠透過 Equalizer 調整進行修復,「復刻」黑膠隨處可見,但品質仍然參差不齊,這就能夠解釋為何首版黑膠如此讓收藏家們狂熱。
將真實握於手中
黑膠的再次興起,可說是一場實體專輯對網路時代發起的反動。一張唱片除了音樂以外,載體品質、平面設計、材質選擇,這些使得專輯成為一件交雜聽覺、視覺與觸覺的藝術品。當你拿出一張黑膠唱片,品味著裝幀的色澤與材質,感受手心那份真實的重量感。多種感官的串連,使得聆聽黑膠昇華為一種身心的體驗,而正因為體驗過,「擁有」才會別具意義。這份實體唱片獨有的觸動是串流平台無法企及的領域。
每個人心中不能沒有那張的黑膠唱片都不同,從 Frank Sinatra 帶點玩世不恭的的爵士樂曲,到 Jimi Hendrix、 Pink Floyd 、 The Beatles 、 Bob Dylan 民謠與搖滾樂,以及絕不能錯過經典中的經典—— Prince 的《 Purple Rain 》。某些藏家著迷於無法重來的過去,亦有些人樂於挖掘新秀,讓黑膠唱片市場生生不息。
數位音樂歷久不衰、容易取得的特性符合如今快速的生活步調,使音樂成為了填滿通勤、唸書等細碎時光的附屬品。同樣作為音樂的載體,黑膠在唱針讀取音軌時多少會對其造成磨損,時間久了導致音軌變形將不復原來的音色,因此每一次播放皆為耗損,同時也讓人專注於每一個播放的當下。另外,在播放黑膠所需要經過的一系列步驟,充滿儀式感,得以讓人擁有摒除外界紛擾雜音的餘裕,全心全意準備享受接下來一段屬於自我的時光。如此地緩慢又侷限,卻能從中感受到深沈的品味,這正是黑膠令人著迷之處。
無論是著迷於黑膠的音樂呈現、外觀設計,或是喜歡在一個和煦的假日午後,一片黑膠佐一杯咖啡悠然自在的風情,每次的播放代表一段無法重來的時光,也因此也都是一段獨特、屬於自己的生命經歷。
Author / Rex Tong
Editor / Asta Chang
Photo Credit / Abbey Road Institute, Fire and Pine, Reddit, The Vinyl Fa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