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臺灣對於殯葬空間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不同,西方的墓園在歷史上與都市、民眾的文化共鳴往往更為緊密,除傳統的追思、歷史傳承與生命紀念之外,更藉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與空間設計,被賦予了公園休憩、觀光旅遊以及探索建築空間紀念性等多樣態的角色。
“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architecture belongs to art: the tomb and the monument.”
—— Adolf Loos( 1870-1933 )
隨著 19 世紀歐洲現代都市的擴張,原先位於市區的教堂墓地逐漸不敷使用,也催生了如同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 Highgate Cemetery 等眾多名人安息之所。這些綠意盎然的墓園不但為城市保留了珍貴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瞻仰歷史人物與追求遊憩的群眾,更成為建築師展現個人風格、追求空間精神高度的場所。在西方現代建築發展的歷程中,「墓園」早已成為生活景觀中重要的一環。
塵歸塵,土歸土 / Skogskyrkogården
這座堪稱北歐景觀設計經典案例的墓園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南部,由瑞典著名建築師 Gunnar Asplund 與 Sigurd Lewerentz 兩人於 1915 年合作設計,歷時近 30 年的建造才正式開放。如同其名稱「林地」( Woodland )形容那般,墓園將墓碑、小教堂等設施隱入地形與枝葉扶疏的森林中,突出「自然景觀」作為主角。園區內透過高低起伏的步道、視覺軸線甚至不同樹種的精密設計與安排,引導著參訪者的感官迴盪於靜謐幽暗的林間空地與舒朗的開闊原野所激起的空間對比當中,而古典、現代風格並陳的建築群更提取了某種童話般的元素,巧妙地調和陰鬱、沈重的死亡氛圍與閑靜舒適的田園生活。置身其中,彷彿可以窺見斯堪地那維亞自然信仰的本質,在簡單而又巨大的景觀中傳遞出對於死亡的釋然。
近距離凝視死亡 / San Cataldo Cemetery
1990 年普立茲克獎得主、義大利建築師 Aldo Rossi 於 1972 年參與競圖獲選的聖卡塔多墓園( San Cataldo Cemetery ,亦稱摩德納墓地),可以說是其生涯代表作之一。肅穆、簡潔的人造地景呈現出與林地公墓的綠色場域截然不同的冷酷氛圍。 Rossi 透過其對於古典、現代建築類型學之間的研究與辯證,試圖建構出一座激發參訪者空間記憶的「類比城市」,陽台、迴廊、窗戶與房間等日常空間皆被純粹地加以拆分、重組為抽象的幾何形體,剝去了裝飾與設備,搭配上仿若無限蔓延到視線盡頭的迴廊,以及空無、荒涼的地景作為時間凝滯的對比,從生活的尺度導引出人們對於死亡近距離的凝視。
無盡的園林 / Brion-Vega Cemetery
同樣位於義大利,由建築師 Carlo Scarpa 設計建造的 Brion-Vega Cemetery 則透過無數細緻的空間細節環環相扣,將小徑、水渠、教堂與墓室相互交織。其借鑑並融合了東方園林曲折迂迴的動線與框景,在構成建築體的樑、柱、屋頂與平台上添加了許多線條裝飾與別具一格的開口、門洞,既引入了外部的自然氛圍,更為原先厚重的混凝土賦予了一抹獨屬於亭台樓閣的精巧。除了繁複的建築細節之外,光與水兩種自然元素的應用也無處不在,隨著天光變化緩慢地相互映照,視線隨著無窮的細節延伸時,便會發現隱含在眾多元素下,鑲嵌為一體,充滿生命力的空間本質,也正是 Scarpa 對於死亡充滿希望的回應。
死亡與新生 / Gubbio Cemetery
Gubbio Cemetery 歷史悠久,與其座落的中世紀城鎮唇齒相依,而建築師雙人組 Andrea Dragoni + Francesco Pes 則試圖透過增建的機會,將這座古老的墓園轉化為新型態的都市公共空間。透過延伸自周圍鄉村建築、與身體尺度息息相關的量體配置與動線;以傳統建材石灰華( Travertine )打造、融入當地歷史景緻的厚重牆壁;以及看似封閉卻圍塑出中心藍天的露天中庭:搭配上與藝術家合作、隨著晨昏光影變化互動的空間彩繪與裝置。墓園堆疊出循序漸進的參訪體驗,從開放、步入私密直到彷彿擁有自己的一方世界,建築師期許透過這樣的藝術與冥想空間,啟動人們對於未知世界的想像旅程。
讓解脫成為可能 / Baumschulenweg
隨著殯葬觀念的革新以及土地價值的水漲船高,火葬可說是當代最主要的喪葬形式之一,而位於柏林近郊、由來自當地的建築師事務所 Schultes Frank Architekten 所設計的 Baumschulenweg 火葬場則堪稱此類型當中最具「靈性」的空間:29 支如同巨型蠟燭般的混凝土圓柱自大廳內拔地而起,與屋頂巧妙相接的開口設計導入了暈染的光線,既似繁星、又像是步入參天林蔭之中,並隱隱連接起象徵塵世的地面與寄託精神昇華的天空。整座建築以混凝土澆灌而成的灰色光滑矩形構成,搭配取材自古代墓室壁龕的空間細節並輔以綠松石色的遮陽與家具,為整座建築投下一股冷冽而寧靜的氛圍,正如同建築師描述空間的文字一般:「創造一個能平衡無常與終點的空間,沈重的哀思得以升騰,讓解脫成為可能。」
墓園作為聯繫生與死的場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映照出多種精神世界的想像,與其說是純粹的追思空間,在當代生活的紛擾之下,更被賦予了冥想、靜思的公共價值。相較於部分地區傳統民俗文化對於死亡的忌諱以及居民對於喪葬空間的排斥,當人人必經的生命體驗與自然地景、建築理想以及藝術創作相結合,進而激盪出更為深沈的感性空間。這些經典的墓園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迴照出人們最原始的恐懼與希望、結束與開始,以及對於永恆平靜的渴望。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F.C.
Photo Credit / archdaily, divisare, archeyes, dezeen, roadtripsaroundtheworld, senses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