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視覺( Optical illusion )是由視覺系統引起的幻覺,它沒有確定的成因,大致可被區分為物理、生理以及認知性的幻覺。自古以來,藝術家也善於利用這種視覺機制的失調,創造出一件件像是魔術戲法,令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的藝術作品。
錯視巨擎的誕生 / Giuseppe Arcimboldo
出生於文藝復興晚期的義大利畫家 Giuseppe Arcimboldo 以各式鮮花、蔬果、動物組合成一張張令人驚豔的「肖像畫」聞名於世。例如他於 1573 年分別以「春、夏、秋、冬」為題創作的四季系列;在這四幅畫作中,藝術家分別以鮮花、蔬果以及樹枝作為元素,並描繪出一張張繽紛卻又略帶詭譎的人物側臉。
1590 年,藝術家更將這種錯視覺的遊戲推向另一個層次,在作品《 Reversible Head with a Fruit Basket 》中,乍看之下是一個擺滿各式水果的靜物籃,然而,只要將視角旋轉 180 度,一個男子的人像便赫然出現眼前。無奈,這樣的創作手法固然創新,卻畢竟不是當時的主流,一直到了 1920 年代超現實主義的興起,Giuseppe Arcimboldo 的畫作又被後輩藝術家注意到,並奉為靈感來源,知名的畫家 René Magritte 便屬其一。
錯視的極致翻玩 / René Magritte
René Magritte 亦是善於把這種視覺遊戲融入作品中的翹楚之一,1933 年的作品《 The Human Condition 》則是其中的代表,在這幅畫作中,觀眾像是身處一間臥室並隨著藝術家的指示看向窗外的景色,然而在畫面的下方,卻佇立著三隻像是畫架的木腳,此時我們才發現,原來眼前的窗景也是一幅畫,簡言之,我們正在見證一幅「畫中畫」。
這是 Magritte 最為標誌性的戲法,無論是從語言或者視覺,他總是擅長調動觀眾在認知上的失調,只需一瞬間,我們就會掉進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把戲。並且,不同於他的前輩 Arcimboldo ,Magritte 的這些作品明顯帶有更多的哲思,他的作品總是令人玩味再三,如同他曾自言:「我的畫是看得見的圖像,背後隱藏著未知與謎團。」他所運用的錯視戲法,一方面勾引觀眾進入謎團,卻又在另一方面阻止觀眾繼續深入,從而創造出一種心理上的暈眩,可謂是把錯視翻玩到了極致的典範。
沒有盡頭的樓 /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說到對於錯視極致的翻玩,則不得不提版畫大師 Maurits Cornelis Escher。在 Escher 的創作生涯中,共有 488 件版畫作品,而其中為人稱道的便是他運用了數學、心理學,融合錯視覺,創造出一幅幅魔幻的圖像。在作品《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中,我們俯瞰著一座方形塔樓,樓上有許多士兵沿著階梯行走。
然而弔詭的是,無論我們的視線跟隨著畫面中任何一名士兵沿著階梯行走,畫面中這座乍看之下極其有限的階梯卻彷彿永無止盡,無限循環,而這便是著名的「潘洛斯階梯」( Penrose stairs ),艾雪透過俯瞰的視角,取消了視覺中階梯的起點與終點的分界,從而創造出這座永無休止的階梯,這便是藝術家結合視覺及心理學的絕佳範例。
歐普藝術的確立 / Op-Art
雖然利用人眼視覺機制的失調在藝術史中多有案例,但要一直等到 1960 年代歐普藝術( Op-Art )的出現,「錯視」才真正被真正視為一種藝術上的風格。若單就中文「歐普」去理解這個藝術風格,我們容易把它與差不多同期的普普藝術搞混,然而實際上,英文中的「 Op 」是「 optical 」的簡寫,直譯過來,歐普藝術應是「光學藝術」。
而在這波藝術潮流中,不同於過去的前輩,此時的藝術家因同時接受了立體派、未來派、達達主義等的影響,於是更多地專注於幾何造型與視覺的關係。
將平面世界帶向立體空間 / Victor Vasarely
Victor Vasarely 被認為是歐普藝術的先驅,對於 Vasarely,此前所流行的抽象主義太過隨性、主觀,他於是從光學、色彩等知覺範疇,探詢視覺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有極少的造型及色彩,但是他卻能透過對於這些元素精準的設計,讓觀眾的視覺陷入矛盾,從而產生出一種獨特的律動及錯覺。
並且,他也將他的創作從 2D 的平面世界帶向 3D 的空間,即雕塑,將造型和城市景觀合而為一,甚至於 1965 年代表法國參與聖保羅雙年展,並榮獲大獎。不僅在純藝術領域,這樣的風格很快地便取得成功,並廣泛地在廣告、設計等不同領域產生不墜的影響。
令人迷眩的幻象 / Bridget Riley
另一名以歐普藝術聞名於世的藝術家是 Bridget Riley。早期,他的作品仍屬具象,而等到他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職後,他開始對於視覺幻象產勝興趣;他的作品深受 Vasarely 影響,並在往後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一種基於黑白幾何抽象的歐普藝術。
在觀看他的作品時,會特別從中感受到一種暈眩,觀眾似乎沒辦法直視他的畫作太久,Riley 也因為這些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不久之後,他開始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色彩實驗,在結束一次大型回顧展後,Riley 開始四處旅行,並從中獲得了許多關於色彩與線條之間的靈感,最終創造了另一事業高峰。
錯視覺並不是一種藝術的風格,而僅僅是一種視覺機制的失調,這從來也並不是秘密,而一直一來,這項源於生物自然的視覺機制所產生的效果也被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廣為運用到他們各自的作品中。從上述作品,我們或可察覺,藝術未必總是來自作品本身,而是觀眾的視線與作品相遇的瞬間,藝術才真正顯現,此時,視覺的失調將不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適切的、理解藝術的間距。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Huang
Photo Credit / Wiki Art、renemagritte.org、The Guardian、totallyhi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