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味島合作社:用顏色搭橋,藝術共創連接台馬

2022年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讓馬祖成為春季國內旅遊熱門地點,帶著戰地色彩的過往與難以捉摸的天象作為大眾第一印象,各界更好奇這被霧籠罩的氤氳列嶼,究竟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迷人光景?

與外界從不間斷的臆測與觀望相比,身為馬祖東引人的蔡沛原於2018年「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作為起點,東引門牌作為亮點,並以東引鄉門牌獲得金點設計獎、iF Design Award;成立圖亞圖創意工作室、鹹味島合作社分別以設計共創與在地青年團隊等不同形式於東引創造更多采多姿的可能。

因地制宜的色彩學

「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依北歐的自然色彩系統 Natural Colour System( NCS )統整出屬於馬祖四鄉五島的18種顏色,包含黃魚黃、淡菜黑、石蒜紅等,並以「東引藍綠」NCS S 4020-B50G 作為東引門牌識別色。因馬祖接近中國閩江口,沖刷出來的淡水泥沙讓海的顏色與台灣本島附近海域顏色相比也稍微帶黃綠色;而土壤酸鹼度影響島上花朵的顏色普遍偏紫,東引與莒光比較多風化的砂質壤土,土壤中含鐵、鋁等易生鏽的金屬成分,土壤顏色偏紅。

藝術共創搭起橋樑

當藝術、設計被視為介入地方的手段,許多作為或許顯得太過刻意與強硬,而「共創」則是一種邀請,讓人們有機會開啟對話、相互了解與接納。沛原分享與東引國小生共創馬賽克魚的過程,作品陪伴孩子們上學路的步伐,每天都多了些期待;馬祖國際藝術島展出與四鄉五島國小師生共創作品《風塔》,請孩子們在家裡附近收集土壤製成染料,將布染上專屬的顏色,掛上風塔。孩子在創作過程當中,反饋很多對色彩的想法,與大人相比更跳躍、更自由。

把光還給星星

2021年12月15日,連江縣議會三讀通過「光害管制自治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訂定光害管制的地方政府。而為了呼應對於光害的關注,圖亞圖工作室與鹹味島合作社 首度聯合策劃環境劇場《星・引》,在完全沒有光的情況下把戲演完,「起初觀眾們很害怕,但後來發現,當你熟悉黑暗的時候,星星就出來了」,沛原提及馬祖戰地政務時期,晚上宵禁不能有明火,因此外頭漆黑、光害不嚴重的情況下,當地獨有的藍眼淚更加濃郁絢麗。

味道該如何被保存?

偏鄉發展觀光的推拉力影響下,看似平凡的房屋、物件無形中隨著建設發展被犧牲,鹹味島合作社的前身為瑞記商行,除釀造魚露外亦作為漁業加工廠、貿易商行,甚至是撞球間。空氣中的魚露味是島民們從小的回憶,氣味隨著產業變遷逐漸逸散,也難以記載魚露的味道,沛原說,「當故事沒有人傳頌的時候就是消失了,我們希望在大眾與議題之間搭一座橋樑,讓即將被遺忘的回憶能再以另種方式被記得。」

二地居兼容生活與工作

都市的急躁緊湊與島嶼的悠活緩慢分處天秤兩端,向一端傾斜迎來必然的取捨,如同所有人都曾有過的大哉問,究竟該選擇都市的機會、抑或是島嶼的命運?沛原以「二地居」作爲完美的解方,她分別於台北、東引工作與生活,以都市的繁華調劑島嶼的不便,以島嶼的單純中和都市的迂迴。

橋樑看似過渡,帶著擺盪、不穩定的特質,兩端連結島民與政府、連結大眾與地方。透過島嶼顏色、藝術活動、設計共創等不同面向,人們走向通往馬祖的橋,島民也對於在地有了新的認識。還原自然景觀隨處可見的色彩,拾起時代背景下埋藏的記憶,讓關於馬祖的想像能開闊豐饒。

Editor/Asta

Author/Asta

Photo Credit / 圖亞圖創意工作室、鹹味島合作社、食癮・拾影、Jaso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