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著迷又不安的虛無,看不透的非具象藝術

宇宙廣大且浩瀚,多年來我們都在探求「地球之外」的事物,甚至嘗試在「地球之內」模擬,嘗試創造出「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既有的經驗已經不太能夠去解釋它,而藝術家透過創作去呈現腦中畫面時,好像就得以稍微接近那團迷霧,建構在已知概念上的未知,甚至可以為藝術創作帶來加倍的震撼。

未知的盼望 / Daan Roosegaarde

或許我們都曾幻想過 UFO 將我們從地面吸走,當我們往漆黑的天空看去,卻僅有一個漂浮的黑色球體,投下溫暖的橙黃光線,Daan Roosegaarde 的作品,遠遠看去不由得令人如此聯想,他的創作圍繞在人與自然環境,嘗試以創作令觀眾意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聯,例如《 WATERLICHT 》,湛藍的光線令整座城市如同沈浸在水裡,便是在討論氣候變遷下的海平面上升。而《 URBAN SUN 》作為他 2021 年的代表作,選用能夠消滅 99.9% 病毒的光波,打造出屬於人類,永不消失的「城市太陽」,一方面反映了疫情,另一方面也象徵著眾人心中的希望。在夜幕低垂之時,我們如同趨光性的昆蟲,不自覺得朝著光圈聚集,當看著籠罩我們的暖色光線,身處疫情時代下惴惴不安的心,似乎也稍微放鬆了一些。對於當下的多種自然災害,Daan Roosegaarde 則抱持正面態度,表示「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害怕,而是要對未來抱持好奇,設計與科學的結合是可以產生真正影響的。」

 

未明的溫柔 / 中谷芙二子

在恐怖科幻電影《 The Mist 》中,霧似乎成為一個恐懼的代名詞,日本藝術家中谷芙二子,則將霧轉化成溫柔的存在,圍繞在眾人周圍,也模糊了一直以來我們對陌生事物的防備心。流動的水霧,似遠猶近,對中谷芙二子來說,霧使一切靜止的事物變得具有生命力。而 2019 年於臺南美術館創作的《雲朵 #46741》,則將一切熟悉的事物變得迷離,我們在空間迷失,引以為傲的方向感似乎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眾人就這樣漫步在杳無邊際的霧裡,難得的專注在走路,與注意周遭環境的情況,這好像是最近一次用心地活在「現實世界」中。 46741 是臺南的代碼,不需要用複雜的文本去解釋什麼,只需要你與我,共同在這個白茫茫的霧中相遇。而後離去,我們或許不認識彼此,卻可以藉由中谷芙二子所創造這場奇妙的霧,將眾人連結在一起,共同分享此刻,對偶遇會心一笑。

 

曾有而未見 / Berndnaut Smilde

不知道從哪裡飄來一朵雲,又或者是誰捕獲了它,畫面中呈現靜靜漂浮的模樣。荷蘭藝術家 Berndnaut Smilde 被稱作「造雲者」。觀眾觀看照片時會發現此地曾存有雲朵,到現場後卻空無一物,他想以此創造出一種畫面,來表達「極度失落」的狀態。

 

Berndnaut Smilde 擅長以創作回應所處的環境,並與它們產生連結,場所也會使雲朵展現出各種個性,而要呈現令人驚豔的畫面非常不易,一朵耗費數小時的雲會在 5-10 秒內消失,因此也被戲稱是「瞬間的雕塑」。即便他最初想要做出「極度失落」的畫面,然而對觀眾來說,卻反而帶來一種「曾經存在」的滿足感,滿足了我們曾經想要觸碰虛無的慾望,一直以來都是可見而不可及,高高漂浮在天空,如今出現在室內,我們得以短暫的擁有這朵縹緲。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是,Berndnaut Smilde 並不是對自然本身感興趣,而是對自然不可捉摸的特質產生好奇。

 

用節奏解構 / 池田亮司

2019 年在北美館的個展為池田亮司做了一個強烈的自我介紹,他是日本的新媒體藝術團體「 Dumb Type 」的成員,同時也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團體。池田亮司的創作主軸圍繞在宇宙、量子力學甚至是哲學,使用極簡電子音樂將未知解構、數據化。「什麼是聲音?」是他一直以來的核心探討,對他來說「藝術是用來感受,而非了解的」,觀看他的作品時,好像隱約可以理解他這句話的意思,一進入展間,視覺瞬間被眼花撩亂的影像奪走。

 

隨著白噪音,快速的畫面更是帶來一種漂浮在時空的錯覺,抓不住甚至來不及閱讀的數據,如同跑馬燈一樣快速經過我們眼前,靈魂深處彷彿與他的作品產生共鳴,高頻率的聲音帶給耳膜陌生的感受,肉體也在聲響中消逝,在展間裡,透過音樂的串連,眾人似乎成為意識的共同體,腦中除了節奏,容不下其他思考,我們好像窺探到屬於宇宙的秘密,宇宙是否其實是數據建構下的一環,而我們的存在是否又為真?

 

在暗處蟄伏 / Fabian Bürgy

Fabian Bürgy 是瑞士藝術家,作品大多以黑灰白為主,白色空間的映照下,與作品產生更為強烈的對比。現實與他的作品不知不覺中被打碎攪和,尖銳卻分明,我們頓時好像失去了某些判斷能力,開始懷疑眼前所見的事物。

 

Fabian Bürgy 運用隨處可見的物體與外型,例如溜滑梯或是胎痕,在日常空間出現,構築出怪異的空間關係,而結合科技後,虛實的界線變得更為模糊。2013年的作品《 Loch 》,網站介紹僅寫著「水泥,400 x 400 x 200 cm」,畫面的地板有一個洞,非常突兀,柔滑的邊緣好像一靠近便會滑落,即便我們小心翼翼地接近,也會因為可能隱藏在洞中的事物感到不安。沒有一個影片紀錄,或是有人物在內的相片側拍,這個洞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又或是事後後製呈現的,我們不得而知。只剩下暴力、不安的感受,而如同災難發生後的現場,都將我們吸進這個黑色的洞穴。

 

 

即便我們已經透過科學得到了解答,還是會好奇某些未解之謎的答案,嘗試定義我們在世界之中的位置與存在。這樣模糊的界線,或許可以先暫且將它定義為「未知」,在追求各種正解的時代,透過藝術創作,稍微保留這種浪漫的曖昧感。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Studio Roosegaarde, 臺南市美術館, berndnaut.nl, Public Delivery, Fabian Bürgy, Sculptur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