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otheby’s 拍賣會買的是作品,還是 Robert Pattinson 的眼光?

Robert Pattinson 從暮光之城到蝙蝠俠,總是能帶給眾人超乎意料的驚喜,而直至最近,他又在藝術圈投下了一個震撼彈,被邀請擔任9 月 30 日 Sotheby’s 拍賣會的客座策展人,先後釋出了將在拍賣會上出現的作品。Christie’s、Sotheby’s、Phillips 三大拍賣商的悠久歷史,與年輕世代藏家品味的轉變,與 Robert Pattinson 此次帶來的作品將擦出怎麼樣的火花?

以收藏之名

若要提到拍賣行,便一定會提到 Sotheby’s 、 Christie’s ,與較為年輕的 Phillips。有人戲稱 Christie’s 是偽裝成紳士的商人,而 Sotheby’s 則是偽裝成商人的紳士,前兩間都是具有深遠歷史的拍賣行,同時也皆是以書籍拍賣出家;而 Phillips 的橫空出世,則來自他們願意提供的高額擔保金,以及 2001 年收購了 Bonhams & Brooks ,最終擠身世界頂級車拍賣行行列。Sotheby’s 是拍賣會場的先鋒,1744 年由書商 Samuel Baker 創立於倫敦,1983 年被美國富豪 A. Alfred Taubman 收購後,成為上市公司,目前總部在紐約,以拍賣美式家具、攝影聞名。 Christie’s 則能追溯到 1766 年,由海軍委員會退休的 James Christie 成立,傾向歐式家具、書籍與手稿,之後被法國的富豪 François Pinault 收購並私有化。

 

藏家的年輕化

藝術市場是如何漸漸轉型成現在的樣子,根據某些拍賣會的藏家統計,40 歲以下的藏家已超越50%。現今崛起的新世代,除了深受名人、流行文化的影響,奠基在自幼建立的美學基礎上,對藝術品的想法也顯得更為開放。他們大多受過西方教育,熟悉藝術市場走向,得以更輕易地與國際對接。與其聽從專業策展人的建議投資,更傾向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是個不迷信權威的世代。此外,網路的發展,使得年輕藏家更容易快速的累積財富,跨過拍賣場高聳的門檻。

 

他們偏好色彩鮮豔、容易擺設,同時搬運成本較低的作品,強調高效率。在這樣的轉變下,拍賣會選擇與新世代具有影響力的名人合作,也是可預期的趨勢。包含 Oprah Winfrey 、周杰倫、 DJ Swizz Beatz 和 Steve Aoki 、時裝設計師 Margherita Missoni 和 Kim Jones 、英國歌手 Ellie Goulding 和女演員 Cynthia Erivo,以及這回的 Robert Pattinson。這樣的合作很常引發正反兩極的評論,對此,長年與各領域合作的 Sotheby’s 發言人坦然地表示:「我們選擇他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因為他們也是藏家。」 Sotheby’s 的上市公司模式勢必要因應股東與市場做出改變,他們極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為較為開放且多元的拍賣行;而 Christie’s 的走向似乎更取決 Francois Pinault 的個人品味喜好。Phillips 則因應年輕世代偏好效率的態度取消紙本拍賣型錄,轉為線上型錄,更積極轉型收購與 Sotheby’s 與 Christie’s 不一樣的作品類型,嘗試在兩大拍賣場中間另闢蹊徑,獲得一席之地。

 

而 Sotheby’s 9 月 30 日拍賣會的客座策展人為 Robert Pattinson,日前釋出將會在拍賣會上出現的幾件作品。

 

解構再重組 / Willem de Kooning

Willem de Kooning 作為一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融合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集大成,他的畫面筆觸似乎隨時在改變。早期的油漆工生涯與爵士樂的薰陶下,造就了他自由、鮮豔的風格,女性作為 Willem de Kooning  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同時也是引發最多爭議的主題,他誇飾了女性的性特徵,以狂暴的筆觸描繪,分解了女性的軀體,然後再次將他們組裝在一起。到了後期,他將女性與自然解構融合,觀眾的身體在作品中被放大,迷失在色彩與線條構成的空間中。Willem de Kooning 曾表示他對於抽象這個創作方式不那麼感興趣,而是在這個模式下,能夠容納大量的題材,與呈現他對空間的概念。有趣的是,有時在繪畫時他會蒙上眼睛,讓直覺帶著他動筆。

 

令人懸念不已 / Lynette Yiadom-Boakye

寂靜且沈穩的大地色畫面中,一位女性側著身看向觀眾,斜睨的樣子引人探究,我們單純以為是與藝術家有著深刻關係人物的肖像,殊不知看向作品名,卻僅有《 Old Rope 》的資訊,最後一無所獲。事實上, Lynette Yiadom-Boakye 繪畫中的人物,皆以生活中找到的圖片與想像,虛構創造而成。

 

相較於主題,他反而更專注在「繪畫」這件事情上,邀請觀眾完全地詮釋這幅畫,好奇於這個人的身份或背後的故事,令每一幅畫都具有某種思考性。作品中的背景通常是難以辨識的的色塊,或是喪失空間距離的場景,從背景到人物,我們皆無法得出正確解答,留下懸念。如同他的作品題目都帶著某種曖昧的「詩意」,他表示「我畫我寫不出來的東西,寫我畫不出來的東西」。

 

暴力而脆弱的動態 / Thomas Houseago

蹲坐的巨大人形,或是放置在台座上的鏤空五官的頭像,令我們的視線直接地穿越這件品,看向身後的空洞,觸發某種虛無。 Thomas Houseago 雖以最基本線條創作,卻散發著強烈動能,神秘中又帶有原始氛圍。

 

Portrait 》是一件由銅打造的頭像,濕潤的樣子帶有某種黏稠性,令人感到些微不適,上面留下了在創作時手的痕跡,捏、挖或是滑動,使得原該是堅硬的材質,變得具有流動性,Thomas Houseago 的作品中帶著某種暴力與脆弱,童年時期的受虐經歷造成他的心靈創傷,小時候透過藝術逃離暴力,而後透過藝術得到了某種療癒。藝術既有著破壞性,卻同時具有療傷的雙重感受。

 

左為 Striding Figure (Rome I), 2013;右為 Portrait, 2009

拍賣場與名人的合作似乎能造就雙贏局面,拍賣場藉由名人的影響力促使更多人關注市場,同時也開拓較為親民的藝術市場;另一方面身為藏家的名人,也能藉此建立自己在藝術圈的地位,某種層面也促使了數位化的加速推進。而年輕世代的藏家進場,使拍場作品年輕化,增添作品的多樣性,也較容易關注同年齡層的藝術家,對於藝術圈來說,或許也有利無弊。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Sothebys, Pinault Collection, PR Newswire, Moma, Stefan Alten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