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 Steven 的藝術脈絡 :美感的養成本是潛移默化,從不是一蹴可幾

「亞洲藝術中心」於 1982 年創立於台北,為滋養台灣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總經理 Steven 重視文獻梳理與歷史脈絡的追溯,將其萃取後轉化成嶄新觀點,引領時代的創作光譜發展。「不同的時代賦予藝術家何種創造力、以及藝術家如何再現時代精神?」是 Steven 對當代藝術的提問,而亞洲藝術中心所看向的是何處遠方,遠方風景又是哪種風光明媚的景象,讓我們走進位於大直的亞洲藝術中心,一探當代焦點藝廊所承載的精神寶藏。

耳濡目染下的眼界養成記,於日常大師級對話中吸取真諦

因父親職業, Steven 從小跟著走訪各處,聆聽早已將藝術融入生活的大師對談,言之有物的交流早已見聞習染,滋養 Steven 從小對藝術的洞見眼光。穿梭在朱銘、趙無極、高行健等人的創作私領域,將藝術的氣息沾滿全身,幻化成渾然天成的藝術氣息。父親從未要求 Steven 鑽研藝術相關學術,於是他決定走進金融科系。Steven 回憶說到:「父親當初沒有強迫我讀藝術科系,而經營畫廊需要藝術外的能力;管理、金融、財務、法律缺一不可,我希望將其視為更健全的空間去經營。」2004 年研究所畢業後, Steven 從澳洲回台。「 還記得那時連家中床頭掛的藝術品都不認識,」他笑道,父親當時大為生氣,讓他把自己歸零,從頭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的藝廊經理。

 

( Steven 從澳洲回台後,將其所學與從小耳濡目染的藝術見聞融合。)

從此之後, Steven 再也不曾停下精進美感的腳步,論培養眼光的關鍵要素,Steven 說:「 切勿走馬看花,並要看得夠多夠廣。」當觀賞一件藝術品,Steven 習慣從藝術脈絡的切角進而挖掘,「當你認為一件藝術品很特殊時,卻不知其實 30 年前就有人如此做過。若無法從過去梳理資訊,翻閱腦海查詢,就無法比較其差異,更看不見真正隱藏其中的密語。」品味的累積來自四面八方,Steven 將藝術觀察實踐於生活中的分秒間。若未看過多樣性,根本不知從何比較,有時 Steven 於百花深處遇見創新作品時,也會興奮地感嘆:「原來還能這樣玩!」

 

Steven 飽覽各國藝術,感知國家與文化的相輔相成、風俗民情的美學 DNA、各國政策對藝術的尊重與包容,請偏愛現當代藝術的 Steven 分享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美術館時,Data Base 實在太多,僅分享近期對 Samsung Innovation Museum 的特別記憶。因對他而言,每個空間都充斥其創見與靈魂,無法淺談相比較。

 

( Steven 將藝術觀察實踐於生活中的分秒間。)

無關乎增值與否,看見更為深邃的藝術價值:Art vs. Fine Art

各式各樣的的創作皆能稱為 Art ,但為何區別出 Fine Art ?也許  Fine Art 更難以解讀沒錯,也許它特立獨行到令眾人不解,但同樣地,若從脈絡進而分析,這樣的創作是否足夠創新到改變藝術史,甚至影響全人類?這是 Steven 所希望推動的觀點,「往回頭看,一切的 Art 皆從平面美術開端,延伸至建築、琉璃等工藝,最初的平面美術改變了全世界的藝術脈絡。」一切美學皆有跡可循,它是承載了一整個文化的媒介,「它帶給世界的東西為何?這是我們想推動的思維。」藝術的美好不只是形式漂亮而已,Steven 沒有特別偏好單一藝術形式或風格,認為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有吸引人的元素。而以亞洲藝術中心而言,從最早期的台灣戰後抽象藝術家到中生代藝術家,從二戰到亞洲戰後,多元豐富的創作媒材,如錄像、裝置、行為藝術等,都是他們關注的面向。

 

依循相同的廣闊,Steven 與合作藝術家的默契也是如此。「 藝術家本身並不會決定他的藝術價值,而是創作本身。很多人把藝術價格視為藝術價值,但卻忘記藝術所能帶來的感動無價。」挑選合作藝術家時, Steven 從不看對方未來是否有增值空間,這樣的評選標準套用在創作者身上實在太不公平,「 如行為藝術家謝德慶老師,若真要說能變現流通的商品僅有版畫或是照片,但若因此無視創作者本身的藝術價值:表演藝術本身的內涵,這樣的評鑑就太可惜了。」

 

聊完藝術家與藝術品,Steven 與我們分享觀展空間的眉角,「 這已經內化成為職業病了,當進入一個展演空間,觀看的不再只聚焦在藝術品,而是空間的氛圍規劃,小至插頭是否外露,大至燈光陰影、地板顏色材質等。」對空間美學的執著投射在亞洲藝術中心自身,從設計到工程細節皆出自 Steven 之手,走進工地與師傅溝通,親自挑選金屬線材與硬體,經過縝密設計後完工。魔鬼藏在細節裡,藝術堅持由此慢慢堆砌。

 

深入淺出地讓藝術走進大眾,期望成為 Fine Art 引路人

亞洲藝術中心創立至今 40 年,大展如《 OASIS: Going Meta NFT exhibition 》、《人間:朱銘個展》、《性靈所在墨韻無疆:高行健個展》等,不同展覽類型互相呼應,囊括了所有理性與感性,呈現亞洲藝術中心的路線跟方向;禪意的碰撞跟矛盾、新東方美學與嶄新前衛之變革。

 

面對當代科技風起雲湧的改變, Steven 以同樣廣闊的態度面對不同藝術形式的出現,如 2022 年 2 月於亞洲藝術中心推出的《 OASIS: Going Meta, NFT exhibition 》,「加密藝術( Crypto Art )」問世,在當代的變革意味濃烈,可能於此世代寫下歷史性的一刻。亞洲藝術中心紀錄下整個世代的潮流動向,但也許保留著對溫度的鍾愛,Steven 認為:「手工創作不會被取代, AI 可以創作,但永遠沒辦法像人類一樣在作品中寄託情感,那是無法被置換的。」於此同時, Steven 依然期待 NFT 可以帶給傳統藝術家一種全新的曝光與思維模式,「它們會並存而不是取代。」當我們談論到西方文化對於亞洲藝術的接受度,「相較於 10 年前,現在已經更被廣泛接受了。」Steven 解釋此現象與語言隔閡的消除、旅行普及與教育程度提升有關,每位藝術家皆有不同屬性與特質,在各國的 Art Fairs 或畫廊、美術館展覽,是最有效的推廣。

 

在一切國際化的當下,Steven 將藝術透過雙向交流的形式推動,「早期台灣接收西方文化資訊較慢,少有管道接觸西方藝術家,但近幾年的藝術教育大力推進,大家的接受度與吸收更加綿密,我們希望將台灣藝術家推廣國際,同時將好的西方藝術帶進台灣。」期盼亞洲藝術中心成為現當代藝術發跡的據點,同時推翻「藝術」兩字的門檻。美感養成從不是一蹴可幾,Fine Art 的深化更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嚐後成型。

 

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他人,保持虛心而堅實守護藝術價值

當亞洲藝術中心從台灣走向國際,路途蜿蜒崎嶇但 Steven 保持「半瓶水哲學」,「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問題,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看到它,而不是自滿地無視問題。」重重歷練後的 Steven 解析藝術與國家文化之間的關聯,也許有時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當前我們能做的,即是將細節做到最好。如同對空間的極致堅持、短時間內提出優質提案、精準的溝通還有真摯的心。Steven 再次強調團隊的重要性,若藝術品與藝術家是一間藝廊的核心,那優良的團隊就是讓其跳動的血液。這樣的堅持也是 Steven 的精神美學,在踏出每一步後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有時又要放手做些傻事,平衡藝廊該有的創作瘋狂與經營之道。

 

「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他人。」交出的每檔展覽都是問心無愧的心血,如何不被商業誘惑,Steven 俐落地說:「對每一位藏家負責任。」貫徹中心思想,對待每個人如同對待藝術品般的尊重與真心誠意,帶著堅定的眼光看向未來的風光明媚,Steven 期望亞洲藝術中心成為具有深度影響力的空間,不僅限於亞洲地區,而是推衍蔓延至全世界。

 

【當期展覽】

展名| Claire Colette: Desiring-Machines
藝術家| Claire Colette
展期| 2023.01.07-2023. 02.26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

展名| Michelle Blade: Maker of Meaning
藝術家| Michelle Blade
展期| 2023.01.07-2023. 02.26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

展名| Kayla Mattes: Cute Cat Theory
藝術家| Kayla Mattes
展期| 2023.01.07-2023. 02.26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Phoenix Yang

 

Photo Credit / Jason Studio, 亞洲藝術中心 Asia Ar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