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迷於萌芽瞬間,當人類將對「新生」的期待投射於嬰兒形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事情不斷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每逢年底就會浮現對未來的盼望與祈願。新的一年如同轉捩點,與過去的自己切割,相信迎接的會是更好的自己。如同新生命誕生之時,眾人無不豎起耳朵期待啼哭,這不僅代表著新生兒的健康,也意味著苦盡甘來。不管是對母親、嬰兒或是眾人,都是一個全新的開端。

繪畫中的嬰兒形象

嬰兒象徵著新生與純潔,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宗教性,在藝術史上常用來代表聖嬰或天使,不同時期對於嬰兒的描繪也有所差別,而且不難發現有越長越漂亮的趨勢,文藝復興可以作為其轉變的分隔線。早期在中古世紀的繪畫多由教會委託,嬰兒在此時期基本上主要象徵耶穌,在當時眾人相信耶穌一出生時即是完美,其形象不會改變,因此當時的嬰兒總有著過於「成人」的面貌,整體的風格著重於呈現宗教的神聖、莊嚴與肅穆。

 

而文藝復興時,中產階級和商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大多可以負擔那些高額的繪畫費用,也希望自己的小孩不再以如此生硬死板的模樣呈現。我們可以透過 Barnaba of Modena 的《 Virgen de la Leche 》與 Raphael 繪製的Madonna del Granduca 》的嬰兒做對照,一切便顯得一目瞭然。透過嬰兒的繪畫,更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經濟、社會風氣與宗教信仰的轉變。

 

( 左圖為 Barnaba of Modena 的《 Virgen de la Leche 》,右圖為 Raphael 的《 Madonna del Granduca 》。)

邪惡源於善良 / Marlene Dumas

蒼白的膚色下疊加著其他的色彩,使這張臉顯得有些混濁,而以筆觸稍微勾勒的雙眼,流露出畫布上空洞的白色,如同液體般流動的五官令人錯愕,卻又被那怪異的氛圍吸引。Marlene Dumas 從報章、雜誌、電影中獲得靈感,題材涉及生、死或是性; 1989 年成為母親後,他開始以嬰兒題材大量創作,取用這個形象而撇除此身份所附加的其他含義。

 

2005 年的《 Die Baba 》可以作為其代表,如同負片效果的畫面絲毫沒有為眾人帶來新生命的朝氣,黑中泛紫的臉絕對稱不上討喜,比成人巨大的繪畫尺幅,透露出一種壓迫感,一絲不苟的髮型與整齊服裝,可以看出他乘載著過多的關愛與期待。眾人經常說可以從面相分辨善惡,然而在 Marlene Dumas 的創作中,善良與邪惡在此顯得曖昧不明。瘀青一般的色彩,則令人下意識的聯想到傷痛與不安,蘊含著脆弱的情緒,不斷變動的模樣令人躊躇究竟要靠近還是遠離。曾有觀眾詢問繪畫中孩童的年齡,Marlene Dumas 表示,「這僅是一幅繪畫,而不是孩童。

 

(左圖為《 Die Baba 》;右圖為《 Die Baba (2) 》, Marlene Dumas, 2005 )

高度仰賴化學的地球之子 / Marc Quinn

提到 Marc Quinn 時,總彷彿可以聞到血液中的鐵鏽味。 Marc Quinn 以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進行創作,舉凡血液、冷凍鮮花、或是人類的 DNA 幻燈片。從 1991 年到 2011 年的系列《 Self 》是他的代表作,以血液充盈頭的模具,同時也記錄他隨著歲月流逝的面容。

 

 

他的嬰兒系列,大多源於 2004 年的作品《 Innoscience 》,當時 Marc Quinn 的孩子剛出生,卻因為過敏無法食用奶粉,只能飲用母乳與一種透過實驗室製造,名為「 Neocate 」的粉。他將 Neocate 混入創作《 Innoscience 》的材料中,嬰兒的身體如同實驗室,進行一場生物的實驗,討論到我們對於化學物質的仰賴。而在其他巨大的嬰兒作品中,眾人則可以看見閉上眼的巨大嬰兒,如同安睡在地球之母的羊水中,由地球孕育而生,激發眾人對於新生命的敬畏之心。

 

造物主之權能 / Patricia Piccinini

童年是大部分人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之ㄧ,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孩童的笑聲令人喜悅油然而生。然而當眾人情不自禁嘗試撫摸孩童時,眼前卻是一張混和著其他物種的半人生物。 Patricia Piccinini 的創作題材涉及廣泛,倫理道德與生命的定義在此受到巨大的動搖。他將不同的物種結合,有些毛髮茂密,有些即便雙腳站立,卻有著不合邏輯的比例,透過觀看 2011 年的《 Prone 》我們可以看見人類插手造物產生的後果。

 

嬰兒趴臥在地上,雙眼透露出對世界的好奇,然而我們卻無法忽視他基因改造後的模樣,怪異的腳趾、異於常人的耳朵,以及那令人不忍直視的鼻子。我們可以想像若他真正誕生,往後的生活絕對只有無盡的痛苦,然而這罪魁禍首卻指向眾人,實行者與旁觀者皆責無旁貸。 Patricia Piccinini 欲諷刺人類自以為是的權力,同時思考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對於眾人所創造出來的生物,我們究竟該負以怎樣的責任?

 

( Prone, Patricia Piccinini, 2011 )

如聖母孕育新生 / Vanessa Beecroft

數量眾多的人們排列整齊,即便膚色各異,卻各個纖細、高挑、年輕,宛如假人一樣毫無瑕疵,他們有時裸體,有時身穿相同顏色的服裝。某些時刻,這個群體會有男性的加入,但更多時候是的女性主場,他們控制著現場的目光,往常的公眾空間瞬間變得私密,如同偷窺一場秘密的盛宴。

 

( PERFORMANCE-DETAIL, 1999, THE NEW YORK TIMES SHOOT )

Vanessa Beecroft 以強烈的感官衝擊著觀眾,裸露的軀體彷彿一個震撼彈,照亮了眾人衣帽下的遮掩。他的創作具備強烈的社會議題、種族、女性,直指試圖被遺忘的事實,期望觀眾感受到隱含的暴力。在《 White Madonna With Twins 》中,一位身著白色長袍的女子抱著兩個嬰兒,胸前劃開的衣裳讓胸部自然的顯露出來,帶著哺育的聖潔,眾人在描繪聖母與聖嬰的繪畫中,都曾見過這個畫面。

 

Vanessa Beecroft 在 2006 年前往南蘇丹,當時他深受乳腺炎所苦,轉而尋求當地的幫助,而修女會為他介紹了營養不良的新生兒以解決其問題,在南蘇丹的日子,他花費了許多的時間照顧他們。最終當攝影被呈現時,引起軒然大波,黑人耶穌的形象令許多人震怒,認為他褻瀆了宗教。這件作品其實討論到,女人就像女神,擁有孕育新生命的能力;第二點則是討論到人類在這種處境之下能做的事情,以及行為過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 White Madonna With Twins, Vanessa Beecroft, 2006 )

 

一個生命的誕生是如此的珍貴,每當緊握住那柔嫩的雙手,都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明白自己肩負了一個沈重卻甜蜜責任。眾人皆是由嬰兒逐漸長大,嬰兒的形象指向曾經的自己,使我們更容易投射在作品中,也引出同理之心。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ArtScience Museum, bbc, sothebys, wikimedia, marcqu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