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跳島藝術祭的徐徐愜意:香港西貢海藝術節

大多數人對香港的印象大多是維港兩側的天際、港島中間的叮叮車,或是旺角熱鬧的街市和霓虹,無不展現都會的風情。其實多數的在地人,更常造訪香港為數眾多的小島、泳灘、郊野的山。「西貢海藝術節」的誕生,就是為這些因交通不便或是偏遠的島嶼,能夠透過藝術有了再次被看見的機會。本次以「鹽田梓」及「橋咀洲」兩座小島為基地,以「再島嶼」為題,展出 9 件藝術作品。

海風夾著藝術氣息

香港的「西貢( Sai Kung )」這個地方位於九龍半島的東邊,跟半島的中心交通稍微不方便,只能透過巴士或是小巴,不過風景相當優美,是一個緊鄰濱海的區域。生活氛圍濃厚,步調緩慢,咖啡店旁是海鮮酒家,販售香氛蠟燭的家居店旁是五金行,許多愛海的人也會居住於此,假日可以開船和風帆,享受海的美好。每到假日總是遊客如織,海風悠閒地襲來在這些新舊夾雜的店家裡。

 

從市中心望出去,碼頭旁的海就是「西貢海」。有時可以看見販售海鮮的商家乘著舢板船,感覺特別的新鮮。而從碼頭望過去,就可以看見比較靠近的幾座小島如「鹽田梓」。這些小島平時就有船的接駁服務,但如果要拜訪多個島嶼,就必須返回西貢碼頭。而藝術節期間有跳島的接駁服務,讓來訪的人們能以更輕鬆的方式在島嶼之間散步。

 

(西貢碼頭。)

如法國郊區的度假勝地 / 橋咀洲

這次的 9 件作品,有 3 件「橋咀洲」,6 件在「鹽田梓」。這兩座小島有著截然不同的地理樣貌和環境,彼此僅相差 20 分鐘的船程。「橋咀洲」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景點之一,整座島嶼不大,大約 20 分鐘就能從頭走到尾,有著優美的泳灘,在夏日是許多人的遊玩首選,退潮才會露出的天然連島沙洲,就像法國西北的 Mont-Saint-Michel 。

 

(橋咀洲有著退潮才會露出的天然連島沙洲。)

從海的呼喚重新感受自我 / 日光下的月影、海洋說

Breakthrough Art Studio 的作品《日光下的月影》,位於連島沙洲的另一側,觀眾要穿越連接沙洲的礫石灘,爬上一段小徑才可以看見, 所創作的這個作品,以日晷為靈感,不同時間創造出不同的陰影,並與潮汐日月呼應。而在下船處的《海洋說》則以幾何語言創作出大型海螺金屬雕塑,反射觀者和映照海洋,並現場收集和放大海浪的聲音,讓旅客從海的呼喚,重新感受自我。

 

扣合島嶼曬鹽歷史 / 鹽田梓

「鹽田梓」,從名字就能略感一二,這座島嶼是「曬鹽」的島嶼。從最早的歷史追溯而來,似乎是在 18 世紀時,即有客家人登島,來進行曬鹽的相關活動,在 19 世紀時,更有傳教士登島傳教,讓這座小小的島嶼成為香港天主教傳教的最早發源地之一。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鹽田梓在 90 年代,島上已無人居住,鹽業也殞落。直到近十年,才有人重新修復天主堂,以及重現過往的鹽田產業,讓人可以知曉過往的歷史。因此這 6 件作品,大多與島上豐富的歷史作為靈感或是材料,像是環境藝術家黎慧儀則以一份客家女性的口述歷史,透過名為《回憶的味道》的展覽,讓旅客了解客家女性的生活回憶。設計師孫舒雯及梅詩華在鹽場旁濕地,的《「鹽」下乘涼》作品,除了以鹽山打造訪客駐足乘涼的休憩空間外,同時以此表達人生跟曬鹽一樣必須不斷經歷磨練。

 

超現實之橋 / 漂浮氣泡

不過最精彩的是建築師高浚明在「玉帶橋」的裝置作品《漂浮氣泡》。因為玉帶橋是三代村民修建而成的橋樑,在不同時代透過不同的橋樑,是象徵村民們辛勞和傳承。高浚明在橋中間以鏡面組成一個球形的立體裝置,利用陽光及水面的折射效果,詮釋三代村民建橋的心路歷程,是一個需要透過身體移動,並感受環境的作品,而圓形的結構,更帶來一點超乎現實的感受。

 

《漂浮氣泡》

愜意如置身澳洲海濱 / Little Cove Espresso

Little Cove Espresso 以澳洲獨有的生活風格,白色為主的室內設計,搭配石材的選用,呼應西貢的海洋元素;更重要的是戶外座位能讓人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街上遊人,如此緩慢和輕鬆的元素,讓人彷彿離開了香港的繁忙。

 

如果沒有藝術節,西貢本來就是屬於在地人的 Urban Escape。然而藝術節則是創造了新的理由造訪。今年的藝術節即將在這週結束,但為期 3 年的藝術節,明年將於「滘西洲」和「糧船灣」,後年則是 4 座島嶼一起呈現,令人期待。香港不再只有購物與美食,而是能夠以藝術作為媒介,體驗海洋和郊野生活的地方。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Eric Weng

Photo Credit / Eric W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