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除了曬太陽?不在威尼斯的 Venice Beach 所生的綺異妙想

因電影《 Barbie 》取景而受到大量關注的美國加州 Venice Beach,其實早在此之前就已是眾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的啟蒙之地,導演、作家、服裝設計師、創意總監,所有文化工作者無不被這個地方滿載的藝術能量和氛圍所吸引,更將它視為繆思,以此進行創作。

獨具魅力的特殊存在 / Venice Beach

位於「天使之城」Los Angeles,距離觀光勝地 Santa Monica 只有十分鐘車程的 Venice Beach ,以海灘本身、周邊的 Venice Canals 以及沿海的步行街道聞名,其匯聚了刺青、穿環、染布、占卜等形形色色的商店以及豐富的街頭表演,集各式獨特文化於一地的特性使 Venice Beach 成了 LA 獨具魅力的特殊存在,也因此深受文青和藝術愛好者們的喜愛,可說是加州重要的文化中心,然而這樣的現象並非在近年才出現,而是自 50 年代開始就奠定了關鍵的基礎。

挑戰傳統的自由精神

1950 年代的美國由於二戰所帶來的戰爭傷亡以及經濟蕭條,再加上對共匪滲透的懷疑所產生的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知識份子失去言論自由,甚至被惡意中傷和誹謗,整個社會都瀰漫著壓抑和猜忌的恐懼氛圍,活在當時的人們對一切都感到迷惘,然而他們雖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很清楚自己不要什麼,對於戰爭、對於傳統,他們用放蕩破格的行為展現不願同流合污的決心,因此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

「 Beat Generation 」在 Venice 地區建立自己的社群,集結了大量的詩人、音樂家、作家等熱愛創作的人,其中亦不乏像撰寫了《 On the road 》這般刻劃時代之作的 Jack Kerouac,或「垮掉派」重要著作《 Howl 》的作者 Allen Ginsberg 這樣優秀的創作者,他們藐視權力,身著在當時屬於奇裝異服的波希米亞風格服裝,成日耽溺於性和毒品,帶給當時的主流社會強烈的衝擊,同時試圖探索生命,活出最真實、自然的本我,一方面促使了後來的嬉皮文化及反戰浪潮的出現,另一方面則賦予了 Venice Beach 這個地方象徵「自由」的意義。



高飽和度的奇幻劇本 / ERL

由 Eli Russell Linnetz 創立的 ERL,是 Eli 以自己的出生地 Venice Beach 為靈感,用高飽和度的鮮豔色彩及沒有性別框架的設計,展現故鄉自由奔放、多元融合的特性,而顯著的衝浪元素則象徵了 Venice Beach 與陽光海洋之間的連結,那休閒、自然卻大膽的風格完全展現了這個場域帶給他的創意和自由。

從為 Dover Street Market 設計商品,到與 Nike 打造聯名系列,再到推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單品之一—— Swirl Hoodie,儘管 Eli 甫進入服裝領域便大放異彩,但真正讓他和 ERL 走紅的契機,莫過於 ASAP Rocky 在 2021 年的 Met Gala 紅毯上著用了其醒目的棉被裝,以及與 Dior 的 2023 春季男裝進行合作。

前者讓世界見識到他無與倫比的創意思維,後者則向時尚界展示了他巧妙揉和美式休閒與法式優雅的強悍設計實力,也許在世人眼中,Eli 的設計總出其不意且令人驚豔,但對他而言,自己僅是在人人皆戴上假面的世界裡自由地做自己罷了,這是他從小在 Venice Beach 耳濡目染的觀念,也是這個地方教予他最重要的一件事。

生活是第二層品味 / SECOND/LAYER

由兄弟 Joshua Willis、Jacob Willis 及好友 Anthony Franco 一同於加州 Venice 設立的 SECOND/LAYER,以極致精細的剪裁和簡約現代的輪廓聞名,品牌精神旨在使用製作西裝的高級裁縫技術,打造有著乾淨的線條和版型,並且能夠每天都著用的日常服裝,因此在每ㄧ季的系列中,總能看到大量的素面短夾克和純色西裝褲。

相較於外顯的「設計」,他們更傾向用高質量的布料來傳遞自身的服裝語彙,因為比起位在表層的「時尚」,SECOND/LAYER 團隊更在乎的是位於第二層的品味和本質。說到時尚,三位主理人其實沒有特別太多想法,因為這僅是他們創作的一種手段,品牌真正的底蘊,正是 LA 的生活,音樂、滑板、美食等對他們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堆疊出 SECOND/LAYER 的「第二層品味」。

SECOND/LAYER 之所以總是散發著那隨性寫意、毫不費力的西岸魅力,無疑是因為他們從不向外尋求靈感,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去提煉風格,那份自由追逐所愛和忠於自我的精神,就是這個品牌的骨幹及吸引之處。

羅密歐的仲夏夜之夢 / Romeo + Juliet

除了服裝品牌外,Venice Beach 也是許多導演愛用的取景地,像是執導過《 Moulin Rouge! 》、《 The Great Gatsby 、《 Elvis 》等作的 Baz Luhrmann,就曾在 Venice Beach 為 1996 年上映的作品《 Romeo + Juliet 》取景。

電影將場景設定在名叫 Verona Beach 的虛構城市,一方面參考了原作莎劇中的故事背景–義大利北部城市 Verona,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拍攝地點正是位在 Venice Beach,也因此整部作品都充斥著濃厚的夏日海洋風情。此外,地點的選擇也可能是在致敬 William Shakespeare 的另一部經典《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作為劇中 Romeo 和 Juliet 兩人相遇的關鍵片段,由 Capulet 家族( Juliet 的家族)所舉辦的扮裝舞會其實也藏著另一個彩蛋,也就是參與派對的人們大多扮成了莎翁另一部以夏天為背景的作品——《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中的角色,除了再度與夏季形象鮮明的 Venice Beach 相呼應,也揭示了這場邂逅對於 Romeo 來說,將會是一場美好但終究會醒的仲夏夜之夢。

論本作的靈魂所在當屬服裝,在後現代的黑幫版本改編下,由曾打造《 The Matrix 》傳奇造型的服裝設計師 Kym Barret 為雙方家族安排了各自十分一致的造型,尤其是 Montague 家族( Romeo 的家族)的南灣街頭穿搭,全員著用夏威夷衫的氣勢盡顯,高彩度的元素與夏日海灘場景亦相當契合,可說是完美地運用了 Venice Beach 的風格。

Romeo 與 Juliet 作為黑幫太子和千金,本應順應命運,成為各自家族的支柱和核心,然而他們一生都在為愛爭取自由,儘管最終文本裡的宿命論仍引領他們走向悲劇結局,其中的自由精神卻是這部偉大作品被世人歌頌之因。

 

粉色是活出自我的顏色 / Barbie

由曾擔任過《 Lady Bird 》、《 Little Women 》等作導演的 Greta Gerwig 執導,《 Barbie 在近幾個月可說是在全球掀起粉紅浪潮,除了勾起所有女孩童年的甜美記憶,亦如她的其他代表作,在劇中探究女性生存於這個世界上所會面臨的困境,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迷惘,以人們已然相當熟悉的符號為主角,打破其原先所代表的意義,並以此為起點進行更深刻的討論,進而觸發觀眾對於性別、社會期待、人生信念的思考。

電影裡,主角 Barbie 從芭比島進入真實世界的入口,就是取景於 Venice Beach ,而她一直以來所相信的價值觀也在那一刻開始崩毀,她被人類女孩痛批自己的存在使女權運動倒退,甚至在回到芭比島後發現, Ken 奪走了屬於自己、屬於女性的世界。

以 Venice Beach 為起點的一連串事件,即是讓 Barbie 開始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到焦慮,而後在掙扎及探索中再次找到全新的自我價值的過程,無庸置疑,「活出自我」便是本部作品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Venice Beach 最初是以義大利威尼斯為原型,當時的人們期望打造一座文化及科技蓬勃發展,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水都」一般繁榮興盛的城市,並重現那優美、浪漫的氛圍,儘管最終事與願違,卻意外地吸引詩人、音樂人、藝術家們進駐,成了另類的文化重鎮,時至今日,它仍以其浪漫而狂傲的姿態存在,啟發著不可勝數的人們。

Editor / Katerina Cheng

Author / Simon Chen

Photo Credit / NZ Herald, The New York Times, MR PORTER, Vogue, GQ, Garmentory, Pinterest, Harper’s BAZAAR, Condé Nast Traveler, The In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