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於世界中的餘裕:2023 台北雙年展

繼 2020 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後,今年雙年展則以「小世界」作為主軸,匯集 58 位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帶來 120 多件不同媒材的作品,將複雜且龐大的世界濃縮,拼湊出各自眼中的世界,為眾人帶來一個新的體驗。



廣大的世界即便終其一生也無法探討透徹,而當世界縮小時,所有事物似乎又變得模糊與疏遠,世界的複雜使眾人得以窺見不同時代的觀點,在不同形式的展品裡,藝術家各自延伸、批判,形塑出專屬而私密的「小世界」,彼此交織的概念與實踐,不正是多元世界的模樣?



解剖城市暗面 / Lara Tabet

黎巴嫩藝術家 Lara Tabet 在創作很大層面展現出自身醫學的相關背景。2020 年的《十一個破碎海洋》,將眾人帶往盡頭深處的湛藍。黎巴嫩在中東地區可說是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國家,卻也為其帶來了複雜的水資源爭奪問題,Lara Tabet 自黎巴嫩的南方啟程至北端,每隔 20 公里便抽取水的樣本,並將其注入彩色膠卷,細菌改變了底片的顯影,顯現出的不僅是肉眼不可以見的微生物,更指向了其地緣政治下的衝突與權力瓜分後所留下的殘破海岸線。

而在《地下社會》裡,Lara Tabet 呈現了一個夜晚的犯罪事件,疑似從犯罪現場採集到的體液,最終也以顯微攝影照片的方式呈現,解剖了城市,向眾人揭露其破敗的內裡。

 

感受黑暗的脈搏 / Jacqueline Kiyomi Gork

漆黑籠罩了空間,幽微的光線為空間帶來更多的不安,充氣的氣球在燈光的照射下顯現出其光滑的表面材質,如同盤踞在空間中的黑色蟒蛇。《不完全是(降 B 調)》由美國藝術家 Jacqueline Kiyomi Gork 製作,六聲道構成的充氣式音響裝置與鼓風機在空間帶來共鳴,觀眾隨著外在環境的震動感受身體裡的迴響。

混雜著歌聲與高頻的黑色的迷宮困住眾人,而聲響也會隨著移動而改變,聲音的共振、鼓動的氣球,與迷失在空間中所帶來的身體感知,交織成以身體作為中心的獨特體驗。

 

向無用高歌 / 赤瀨川原平

一張張陳列在牆上的照片,如同打碎的記憶,向眾人描摹出攝影者的輪廓,不同的經歷形塑出眾人相異的面貌。赤瀨川原平拍攝生活中常出現,移除卻也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的物件,如 1987 – 2006 年的系列作品《無題》,他戲稱這類物件為「超藝術湯瑪森」,是對於當代某種滑稽、無功能性物件依舊堅持存在的讚許。

作為 1960 年日本前衛藝術的代表人物,以其對社會近乎挑釁式的創作手段聞名,受到考現學的影響,他在 1986 年成立了路上觀察協會,同年更出版了廣為人知的《路上觀察學入門》。2023 年初,赤瀨川原平的家人發現其四萬餘幅未公開的作品,此次雙年展是其首次在國際公立美術館的展出,呈現出赤瀨川原平對於世界最真誠的觀察。

 

雨滴前的來訪 / 王雅慧

王雅慧的作品總是帶著輕盈與詩性, 2007 年的《訪客》,一朵不知為何出現的雲朵,引領觀眾經歷一場如同夢境般的漫遊,它既是訪客又是導遊,影像隨著雲朵的移動,為眾人揭示了藝術家的童年記憶,處處可見的生活痕跡與日常的家用環境,帶來午後的靜謐,書寫了時光的痕跡。

既然雲朵是訪客,似乎可以大膽預測藝術家早已知曉它的終將到來,又或者是雲朵即是藝術家本人。王雅慧的作品往往不需要過多的說明,在《訪客》中,事物的曾經存在,以及萬物最終將隨著時光改變,物是人非的感慨,便已賦予了強烈的觸動。

 

(王雅慧 , 訪客 , 2007 )

請過度停留 / 賴志盛

數台藍白色的電風扇不急不緩地擺頭,所到之處皆是悠閒,習以為常的風扇聲音,為北美館帶來某種日常與親切。賴志盛的作品具備著低限主義的特徵,聚焦於對空間的細膩介入。

此次作品《 2B205 》承襲其既往的特色,不僅僅帶來視覺上的清新,更將北美館往常被忽略的「過道」205 展間,轉變成一個「過度停留」的空間。眾人不難發現他竭力抹去藝術家的痕跡,而將所有的聚焦還給場域及觀眾,在他的創作中,真正的去感受自己與空間的關係,放鬆的停留,才是其最主要的意義。

 

將記憶編織成串 / 楊季涓

精巧的陶件串聯成一條條擺盪的風鈴,發出悅耳的聲響,楊季涓 2023 年的作品《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是一件聲響裝置,其柔和的模樣卻指曾在夢裡出現的物件,部分靈感則來自如同昆蟲班微小的生物,他將夢中那令人不安的元素以輕柔、舒壓的方式轉化。

而空間中充斥著不同聲音,陶片的碰撞、悅耳的琴聲、有時如同彼此對話,有時卻又更像囈語的人聲,喚起眾人對內的自身經驗,及其與外在的串連。

 

一人份的孤寂 / 楊裕然

楊裕然受到韓國水墨畫的訓練,使用韓國傳統的紙張韓紙( Hanji )進行創作,利用光影與不尋常的構圖帶來距離感,此次他展出一系列的作品,觀賞他的作品時,如同透過一個朦朧的濾鏡,昏暗的畫面中隱藏某種暗湧與壓抑,捕捉了當代下的疏離感,更呈現出眾人身處於外在環境中的焦慮與孤立。在 2012 年的《幻想》中,一個巨大的球從畫面的左上角突兀出現,帶來一種強烈的不適與感。

 

時空距離的壓縮下,人們可以輕易跨越或遠離既有的空間;而疫情的出現卻打破長久的習慣,已被擴張的限度再次拉扯,需要重新調適與世界的相處之道。透過藝術創作的實踐,我們得以走進彼此的小世界,感受到當代人對於生活的不同體悟甚至深入其內心軟肋,在不斷變動的世界裡挺直而立,保持自我並堅守自身的存在,也是本次雙年展期望帶給眾人的反思之一。

 

Editor / Katerina Che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Katerina Cheng、臺北市立美術館

Special Thanks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F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