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不自由中的一絲生機,坂本龍一及其電影配樂
不自由中的一絲生機,坂本龍一及其電影配樂
自在跳躍於空間與時間:與現代家居高度契合的椅子
自在跳躍於空間與時間:與現代家居高度契合的椅子
TRENSSE 傳思讀者投書徵集:引領趨勢、品味生活
TRENSSE 傳思讀者投書徵集:引領趨勢、品味生活

TRENSSE 傳思徵集讀者投書,歡迎和我們分享你對「美學」的獨家觀點!

Slide

ARTHITECTURE

將「風格」拆解為磚瓦,解構為技法與思維,「主義」還剩下什麼?

在斯德哥爾摩二十世紀建築與地景中漫步

在斯德哥爾摩二十世紀建築與地景中漫步

Sigurd Lewerentz 、 Gunnar Asplund 、 Peter Celsing 三位北歐建築大師雖不常被台灣人所知,但其對瑞典建築影響深遠,也爲古典的斯德哥爾摩城市注入了嶄新的建築設計能量與面貌。
老建築未盡的生命續章,在歷史中住一宿

老建築未盡的生命續章,在歷史中住一宿

隨著疫情後旅遊快速復甦,如今旅客在選擇住宿時更注重「獨特性」及「在地性」。城市中的老建築成了旅宿新寵兒,其建設於城市發展早期,地點緊鄰核心區域;活化後的建築承接了城市豐厚的歷史韻味,讓睡上好覺之餘,更多了「故事性」。
百年町屋成為城市中的山林入口,「0km山物所」台北登場

百年町屋成為城市中的山林入口,「0km山物所」台北登場

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和文化資產修復,「0km山物所」是一座見證台灣百年歷史變遷的町屋宿舍群,現已重現自然風華。
走進假期般的建築,專訪設計先行者 MAUD 主理人 Max:The Lazier The Better 

走進假期般的建築,專訪設計先行者 MAUD 主理人 Max:The Lazier The Better 

我們該如何定義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築美學魅力深存於每個人的日常,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不可否認,空間與建築能改變情緒、製造驚喜、創造歷史。
專題|震撼彈投下後的永恆: Art Deco 和建築碰撞出什麼火花?

專題|震撼彈投下後的永恆: Art Deco 和建築碰撞出什麼火花?

Art Deco 無法用簡潔的敘述來加以定義,其融合多個時代、地區及文化的美學元素,從物件、家具的裝飾設計延伸至建築空間的氛圍,透過精細工藝、珍貴材料與異域美學,深深影響 20 世紀上半葉歐美上流社會的生活想像。
如果有什麼地方能夠超越生死,墓園便是最接近永生的居所

如果有什麼地方能夠超越生死,墓園便是最接近永生的居所

「死亡」是距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看似遙遠,卻又無法迴避的終極想像,而象徵生命彼端的「墓園」,則成為我們與逝者、己身相互凝聚寄託的一抹風景。
自然瀰漫的氤氳之氣,治癒身心的浴場

自然瀰漫的氤氳之氣,治癒身心的浴場

從歐洲群山之間到南美的溪谷中,溫暖的湧泉成為了人們跨越文化、種族藩籬的共同享受。從古到今,圍繞溫泉而生的公眾空間與文化活動一直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浴場更透過質樸原始的材料與精心安排的景緻,承接天然的湧泉景觀,成為串連人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空間感知體驗。
除了鋼筋水泥以外,建築中還能使用什麼看似「脆弱」的材料?

除了鋼筋水泥以外,建築中還能使用什麼看似「脆弱」的材料?

建築可以用軟木包裹嗎?如何用玻璃撐起磚造的街屋?對於「材料」的思考可以說是建築與設計領域最基礎的要素之一。柔軟或堅硬;粗糙抑或光滑,各種結合自然與人工的材質形塑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時空路徑,也無時無刻影響著身心靈的感官體驗。從古至今,建築師努力掌握、超越甚至扭轉材料原有的特性,在結構、空間與概念之間推演出精彩的對話,不斷開拓出對於建築的新想像。
為城市畫上一條想像的虛線,惟上工務技研所如何展示生活的可能

為城市畫上一條想像的虛線,惟上工務技研所如何展示生活的可能

生活的日常感與美術館的展示性看似為相互衝突的兩個概念,而由鉅建設卻以惟上工務技研所展示「生活美術館」的可能。模糊了公私領域、日常與展演的界線,將園林建築中常用的「框景」於空間中運用得淋漓盡致,限縮觀者視野,反而引出更多想像空間。
老屋敗部復活,舊建築的樑柱中砌出新的可能

老屋敗部復活,舊建築的樑柱中砌出新的可能

自建築落成以來,其形式、機能與結構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受到多方面的考驗,不管是無法負荷新的空間需求、材料的自然老化抑或是經濟、文化等因素的改變,都會使建築面臨廢棄、拆除或改建的命運。然而,許多建築師透過與舊建築空間的思辨與對話,加入新的設計提案或整修,往往可以扭轉頹勢,再造其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