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鋼筋水泥以外,建築中還能使用什麼看似「脆弱」的材料?

在建築創作的過程中,為了因應外在的氣候環境、室內空間的使用機能,或者是建築師對於設計概念的投射,往往會透過各式各樣材料的組合,共同塑造出從內部結構到立面覆材的多重架構。最初取自於自然中的石材、木料、金屬等傳統建築材料,隨著技術進步與文化發展而不斷推陳出新,也跳脫了原始的物質特性,逐漸演化出多變的視覺、觸覺型態,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空間樣貌。

金屬編織而成的建築 / Centres for Traditional Music

波斯灣沿岸的巴林王國,穆哈拉格島上的炙熱的陽光跳耀在古城曲折的窄巷間,卻在一座仿若披上面紗的建築前停了下來—「傳統音樂中心」( Centres for Traditional Music )由比利時建築師事務所 OFFICE KGDVS 所設計,從遠處觀看,其宛如黑灰色石塊般的外觀完美融入當地的建築群中。然而隨著遊客逐漸靠近,會驚訝地發現,看似封閉的建築立面實際上是由嚴絲合縫的鋼網所覆蓋,這些鋼網不但為室內玻璃圍合的空間提供遮蔭,更同時發揮了通風的效果。當音樂中心舉辦對外活動時,這層看似堅硬的立面也可以像劇場的帷幕一樣拉起,金屬的重量使它看起來輕如布帛,在微風下卻又紋絲不動,在回應當地氣候之餘亦與永恆的古城相互映照,塑造出難以忘懷的奇幻體驗。

 

軟木塞之塔 / Bay Window Tower House

面對外在的熱負荷,位於日本東京澀谷住宅區的「出窓の塔居」( Bay Window Tower House )則採用了截然不同的立面材料。建築師為了在狹小的基地上創造舒適的住宅與工作室空間,透過大面積「凸窗」的開口形式為住戶創造了許多與城市互動的可能性,卻也面臨著某些時刻太陽照射房屋所帶來的熱量問題。為此建築師在建築外表包覆了一層碳化軟木,其不但保有軟木材質保溫隔熱、輕量的特性,更因為表面的特殊處理而達到防水、阻燃與高耐磨的功能,柔和的色澤紋理產生的視覺效果與幾何切削成形的堅硬建築量體相對比,成為都市中獨一無二的景緻。

 

置身土地的懷抱 / Ricola Kräuterzentrum

「泥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建材之一,由瑞士建築師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 所設計的利口樂藥草中心( Ricola Kräuterzentrum )則透過改良式的夯土建造工法,融合了產業與空間的生態與環保形象。其利用模板將自當地礦場提取的黏土與泥岩壓實成大塊的土磚,進而分層砌成垂直的牆壁。土壤的可塑性使得各構件之間的接縫可以輕易地填平,讓立面與大地成為無縫相連的整體,而一定間隔添加的火山岩與石灰則避免了雨水與風化作用的侵蝕,翻轉了泥土建築無法長期維持的印象,並與土壤一同調節著室內的溫度與濕度,維持藥草中心生產、儲存所需的環境,從外到內建構起藏於大地之中的永續建築。

柔韌的的精神之所 / Cardboard Cathedral

紐西蘭基督城 ChristChurch Cathedral 於 2011 年震災遭嚴重破壞,日本建築師坂茂採用具高度承重能力的紙管重建教堂,打造適合災區重建與臨時安置所使用的多功能空間。大堂高聳的斜屋頂由 96 根直徑 60 公分的厚紙管構成,塗附了特製的防水塗料與阻燃劑,以確保紙材料符合室內結構的安全標準。紙張柔軟的特性藉著圓筒狀的承重構型支撐起災後重建的信仰中心,成為物質與精神的交會點。

 

質量的真實與虛幻 / Crystal Houses

荷蘭建築團隊 MVRDV 在 2016 年專為時尚旗艦店所打造的 Crystal Houses 一案中,則利用特別燒製的玻璃磚呈現出對於建築材料的全新想像。為了融入以磚造住宅為主的街道立面,同時在不往水平方向擴建的條件下增加室內的使用空間, MVRDV 將下層原始的立面磚塊抽換為玻璃磚,同時拉伸了整座建築的高度,進而創造出漂浮於空中的幻象。為了達到純粹的透明性與接合強度,玻璃磚之間的接合捨棄了傳統的水泥砂漿,而是透過紫外線透明黏合劑固結,其承重強度也超越了一般的工程混凝土,顛覆了將玻璃視為脆弱材料的迷思。除了視覺上的驚人效果以及結構的合理性,玻璃磚可以完全回收再製的特性也使得它成為新時代環保建材的選擇之一。

 

光線穿透的距離 /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提起石材,往往使人聯想到堅硬、厚重與陰暗冰涼的建築空間,然而坐落於耶魯大學校園內的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卻是例外。建築師為了使圖書館內在具有一定程度自然光照射的同時,又不至於令館內收藏的珍貴古籍與抄本暴露在陽光之下而受損,以厚度僅約 3 公分的大理石板作為建築主要的立面材料。從外部看來,石材深沈的質地營造出堅固、保護的意象;然而踏入室內,參觀者便會發現日光從纖薄恰到好處的石板穿透而出,展現出溫潤的光芒,也點亮了石材中舞動的紋理,環繞藏書塔周身,圍塑出帶有神秘氣息,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

 

 

從宛如布帛的金屬網到纖薄透光的大理石面板,建築領域的材料應用不斷挑戰人們對於既有物質特性的定義與印象,隨著設計策略不斷推陳出新以及一日千里的技術發展,許多曾被視為脆弱無用的材料也逐漸浮上檯面,為設計帶來截然不同的樣貌。這些材料在吸引目光、提升性能之際,也試圖拉近建築、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它們,建築師不但能更自由地實現想像中的概念,人們更得以重新體驗這些習以為常的材料,進而從中發掘出顛覆感官與認知的空間奇想。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F.C.

Photo Credit / dezeen, arquitecturaviva, ar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