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震撼彈投下後的永恆: Art Deco 和建築碰撞出什麼火花?

不論是《 The Great Gatsby 》裡充滿幾何線條與金屬光輝的咆哮時代,又或是《 Metropolis 》中機械與空間高度結合的未來都市,都可以被稱為裝飾藝術的表現之一。其多元、甚至偶有矛盾的風格帶有極高的包容度,在各種設計領域之間創建了整體的美學想像,從大尺度的量體、輪廓乃至於材質、色彩等細節,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投下了巨大的影響。

從展覽中興起 / Hôtel d’un Collectionneur

1925 年夏天,法國巴黎舉辦了一場名為「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的展覽,邀集了全世界「兼具藝術與現代性」的創作者與產品製造商開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博覽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由 Galeries Lafayette 、 Le Pavillon du Bon Marché 以及 Le Pavillon du Printemps 等巴黎著名百貨公司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展館,其大多採用階梯狀的建築外觀,搭配花卉、旭日與折線等元素組合而成的細部語彙,展示出融合古典與現代、精緻而華美的上流社會想像。

而由法國建築師 Pierre Patout 為家具設計師 Émile-Jacques Ruhlmann 打造的展覽空間— Hôtel d’un Collectionneur 更是收穫了極高的評價,以挑高達 6 公尺的橢圓形沙龍空間,把繪畫、家具與圖騰般的壁面紋飾融合成裝飾的漩渦,將彼時流行於法國的建築與室內風格推向了全世界。

 

世紀之交的起點 / Castel Béranger

裝飾藝術的原點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期同樣發跡於巴黎的「新藝術」( Art Nouveau )風格,當時的藝術家與工藝創作者深受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中的曲線、平面色彩等風格所影響,使得諸如捷克畫家 Alfons Mucha 以及維也納畫家 Gustav Klimt 投身其中,創作出許多充滿流動線條、自然植物形象的經典作品。而建築領域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影響,位於巴黎第 16 區的 Castel Béranger, 1898 便是首批以新藝術風格建造的住宅之一,宛如爬藤植物般蔓生流轉的鐵製大門、欄杆與室內裝飾,更充分展現出建築師聚焦細部裝飾,試圖將建築統整為一自然環境的空間想像。

 

呼應立體派畫作 / La Maison Cubiste

在 1912 年巴黎秋季沙龍的裝飾藝術展場上,一棟名為「 La Maison Cubiste 」的獨特建築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這座前衛的空間裝置等比例還原了住宅的門廊、客廳以及臥室,並同步展出整座建築的微縮模型,其採用稜柱量體、幾何折線與裝飾風格強烈的內飾,將傳統的古典住宅轉化為與立體派畫作相呼應的現實空間,奠定了藝術、裝飾與建築相互對話的基礎,裝飾藝術遂在新藝術、立體派作為先鋒的發展歷程上逐步得到了解放的可能性。

 

而伴隨著 1920 年代歐陸對於非洲及兩河流域等地區考古活動與傳統藝術的狂熱,更引入許多充滿神秘異國風情的元素,諸如沿用古埃及紙莎草形象的扇形紋章,或是充滿非洲部落圖騰的立面圖樣,都成為裝飾藝術建築中極富代表性的語彙。

 

帶中美洲色彩 / Hollyhock House

當裝飾藝術在歐洲蔚為風潮時,堪稱美國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 Frank Lloyd Wright 也開始了自身裝飾風格的探索,在其於 1908 年開始設計的 The Frederick C. Robie House 一案中,便可以看到其利用彩色鉛玻璃仿照植物型態所拼接而成的繁複裝飾,及至 1921 年的 Hollyhock House ,不但以業主最喜愛的花卉「蜀葵」作為建築整體的裝飾主題,更引進了古代馬雅紀念物風格的梯形外觀,與精緻的屋簷裝飾構成富有中美洲色彩的建築立面。

 

如馬雅文化的神殿 / 450 Sutter Street, San Francisco

無獨有偶,由舊金山建築師 Timothy Pflueger 於 1929 年完工的薩特街 450 號大樓,亦汲取了馬雅元素打造出獨樹一格的當代神殿,其符籙般鏤空的主入口、金碧輝煌的階梯狀大廳以及布滿浮雕的室內外立面,正是裝飾藝術在美國的地域化展現。

 

金屬流線的巔峰 / Chrysler Building

除了來自各地古文明如夢似幻的神秘符號,裝飾藝術也積極擁抱新時代的尖端工業與新材料,於 Art Deco 浪潮巔峰先後建造完工的 Chrysler Building 與 Empire State Building ,更是裝飾美學、金屬材料與建築空間完美結合的典範。於 1930 年率先完工的 Chrysler Building 由美國建築師 William Van Alen 設計,其作為美國汽車工業的象徵,在外觀上採用了汽車水箱罩、象徵品牌精神的老鷹雕塑,以及宛如王冠一般以星芒玻璃窗點綴的不鏽鋼尖塔,搭配上室內電梯間所採用的紅色摩洛哥大理石與紙莎草裝飾的電梯廂門。

 

見證機械與裝飾藝術的交會 / Empire State Building

另一方面, Empire State Building 由外到內亦充滿了許多裝飾藝術的細節,從如同被飛翼拱護而起的屋頂尖塔、大廳中以放射狀的日輪作為背景的巨型建築浮雕,乃至於天花板上用銀箔、金箔拼接而成,由形態各異的齒輪所構成的星空,都成為機械時代與裝飾藝術交會的見證。

 

 

Art Deco 作為上世紀 20、30 年代歐美上層社會的主流美學,不但是現代建築發展的先驅,引導人們自由地思考自身生活空間的可能性,更提供了將建築、傢俱與工藝產品視為反映時代精神整體的機會,其意外地結合了對於久遠文明好奇的窺視、異國美學的幻想以及科技發展的全然樂觀,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熔煉為光輝的一頁。這些建築物彷彿存在於時間的狹縫之中,正如同裝飾藝術的發展過程一般,既短暫又永恆。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F.C.

Photo Credit / archdaily, wikipedia, ruemarcellin, livesunique, wsj, journalhotels, schnitzerproperties, archpaper, modlar, evergreene, escnyc, 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