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血脈賁張,及退卻後的空虛: Art Deco 影視作品中的物極必反

1920 年代的美國讓人直覺聯想到 Jazz、Flappers、Hollywood、Speakeasy 等經典元素,同時也是《 The Great Gatsby 》筆下繁榮、消費和娛樂的「 Roaring Twenties 」。然而,這個舞台主角並非神秘的 Gatsby,而是受戰後社會所擁戴的裝飾派藝術( Art Deco ),其以精湛工藝、奢華裝飾、幾何圖形等特徵吸引眾人目光。

失速狂奔的摩登時代

1920 年代就像電影《 The Great Gatsby 》開頭所描繪的樣貌,股市屢破新高、華爾街的交易量也巨幅上漲,派對更加盛大、表演更加露骨、建築更是高聳入雲,政府的禁酒令適得其反,讓私釀酒精價格更加低廉,華爾街吸引著所有熱血青年,窮人夾雜於暴發戶豪宅之間,為求發展,書櫃裡有一套關於信用銀行和投資的書是基本。內心騷動、因為人們恣意狂歡。奢靡的社會氛圍影響了藝術表現形式,Art Deco 將昂貴材料和高科技機器的現代性,與過去所見的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這種新風格在設計、建築、影視作品都有它的身影。

 

反烏托邦未來都市 / Metropolis

1927 年由 Fritz Lang 所執導的科幻默片電影《 Metropolis 》,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孕育而生,片中描繪的反烏托邦未來城市,被分為兩個階層,上流社會「腦」生活在高樓大廈,以及工人階級「手」困在地底為城市提供動力。

 

片頭動畫以鮮明幾何特徵的「 Art Deco 」呈現。片中藝術總監 Otto Hunt、Erich Kettelhut 和 Karl Vollbrecht 刻畫一幢幢現代極簡和未來主義的摩天大廈,像是來自異空間的建築物一隅,以各式圓形、矩形和分層三角形裝飾,利用刻意的幾何框架攫取觀者的視線焦點。

 

熱帶的一顆裝飾派寶石

在美國其他地區,Art Deco 由東岸傳播到西岸,並逐漸融入更多本土文化,邁阿密海灘是裝飾派藝術溫暖陽光與涼爽海風的一顆熱帶寶石,因為地理位置而被稱為 Tropical Deco,同時多了幾分遠洋輪船的航海設計。

糖果色的美國夢 / Scarface

1983 年美國犯罪電影《 Scarface 》劇情圍繞毒品交易與黑幫,便以 Miami Beach 的奢靡為背景,帶出古巴移民的美國夢,以及當金錢、慾望交纏的失控不堪。電影以 Miami Art Deco District 、 The Carlyle 等具 Art Deco 風格的場景為舞台,在華麗中搬演極具暴力的血腥。

 

破敗酒店的燦爛餘暇 / Haddon Hall

視覺藝術家 Naomi Harris 於南邁阿密的 Haddon Hall Hotel,拍攝破舊酒店泳池畔的晚年閒暇時光,化為攝影集《 Haddon Hall 》中的一幀幀圖像。Naomi Harris 以代理孫女的角色成為老人們的情感依託,記錄下 Miami Beach 的 Art Deco,整體色彩更加柔和,貝殼、花草圖案、鍍鉻裝飾成為每幅場景的點綴。

 

追逐時代在被拋下之前 / Babylon

憑《 La La Land 》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 Damien Chazelle , 2023 年的新作《 Babylon 》以作品中一貫懷抱夢想的人物,描繪 1920 年代早期好萊塢的喧嘩與不羈,與後期社會氛圍的轉變,呈現影視工作者的掙扎與血淚。

 

裝飾派藝術的影視攝影作品,紀錄了經濟、文化、藝術、建築失速狂奔的摩登時代,那些恣意的狂歡、被築起的大廈、大量複製的物件之下,潛伏著物極必反的空虛和衰敗。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Dorian Hsu

Photo Credit / IMDb, Compass Real Estate, Tim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