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假期般的建築,專訪設計先行者 MAUD 主理人 Max:The Lazier The Better 

我們該如何定義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築美學魅力深存於每個人的日常,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不可否認,空間與建築能改變情緒、製造驚喜、創造歷史。而近代建築與室內設計產業的趨勢與發展為何?MAUD 的建築使命又是什麼?在建築美學所掀起的漣漪中,看向遠方又是如何的展望呢?

理性過剩的藝術家 / MAUD Max

發跡於英國的建築事務所 MAUD,立足台灣超過 10 年,主理人 Max 原在英國讀商業相關,但從小熱愛畫畫,血液流淌對藝術的愛,擋也擋不住。為回應心之所嚮,自己偷偷換了學校,毅然決然往純藝術、設計產業靠近。「叛逆的家裡都不知情,但那是自己與自己的約定,下定決心要去做的事情。」而最終選擇建築師呢,則是因為無法抗拒成品被實際做出來的魅力,「對藝術的感觸很多,而建築是一種呈現的媒介,享受成果被展示出來、服務提供給一群人享用的感覺。」

讀完碩士班進入職場,如所有人一樣,對於職場漸漸感到疲乏,Max 繼續行走,進入博士班繼續攻讀建築材料科學,「但由於戀愛關係,博士班沒有讀完,但也無妨,後來就創業了。」就像見面兩次就與太太結婚的性格,Max 一路上都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其實原本沒有計畫回台灣,因緣際會認識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業主,那時倫敦飛新加坡太過頻繁,久而久之漸漸將台灣作為基地,深耕東南亞的核心據點。」而剛從英國跳回台灣的 Max 體感台灣設計環境的落差,在心底與自己約定,立志改善台灣設計環境,「加班、低薪、執行不合理的要求,這些我都把它當作改善任務,希望將在英國的工作氛圍帶回台灣。」

Max 形容,建築是一項非常精準的設計需求,這點就與其他類型的設計有巨大差別,而要活下來的訣竅在於「堅持」,「沒有人一出來就是建築師,誰會知道馬桶與地板的高度是多少!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積累,還有持續堅持與精進的自我鍛鍊。」「堅持」兩字不斷出現在 Max 的人生歷程中,「保持一致性」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絕對有被保留下來的價值。



保有彈性的系統化

「朝九晚五是全世界最笨的事,把所有員工綁在這,重點在哪?」Max 表示,將痛苦的事情建立完整的遊戲規則,如上班、打卡、遠端工作的規範,讓創意工作者這般需要空間與靈感的人來說,才是最好的解方。「系統一直都是 MAUD 嚴謹看待的事,因為有系統,才能有自由。」這話聽起來玄妙,但當限制被清楚劃分,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保有每個員工的柔軟度。

同理,標準化也是如此,「 MAUD 的內部標準化已建置的非常完整,因為你知道這一切都將會重複,就算是再小再簡單的事都需要被標準化,如此才能得知『如何才能再更好』,對吧?」Max 花費數年建制秩序與系統,只為了保有能夠持續精進的資料庫,「啟發性」的重要與渲染力不言而諭,如何讓創意工作者持續成長、去啟發周遭的人事物,「我們都需要一套流程確保『明天如何比昨天的自己更好』」,Max 說道。

不受限制的框架

當談論到設計風格,對於建築背景出身的 Max 來說,這從來都不是第一考量,「我們需要做的是真正為客戶的需求而做,因此不會特地在一開始就制定「風格」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從商業模式切入挖掘,去了解他的一切,去理解他的需求。」往心裡走去,做到比客戶更了解他所想要、所需要的,才是建築師的工作。

發跡於英國、輸出東南亞,立基台灣,MAUD 的組成來自四面八方,「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不同人種、天差地遠的背景與文化,我認為重點是如何去珍惜與重視多樣性的做事方式,從中改良與學習,才是持續進步前行的關鍵。」「Maxthreads 多元化」是 Max 為 MAUD 下的一句註解,期許做到設計的高度整合、立足於本土但同時放眼全球,同時深入理解國際的建築洪流。

 

建築的門檻之高,顧客找上門託付終身大事,消費模式絕不像走進便利商店買瓶紅茶那麼簡單,「就因如此,許多顧客在選擇事務所時,優先考量認識的單位,或是身邊熟人推薦,這也是口碑行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對金額這麼高的物件時。」但台灣的建築產業可以說是各據山頭,剛從英國回台的 Max 形容初踏進台灣市場,極度不習慣,「大家各有各的接單方式,年輕人非常難打入這個固定的市場,所以說自媒體、社群平台的宣傳就非常重要,加上我們公司又非常不會社交,只專注在產品本身上,該如何讓大家知道我們?」

不著急,MAUD 堅信好的產品自然會被市場接受,繞點路先走向東南亞,與經濟成長飛快、觀念新穎的業主合作,「許多東南亞城市的繁榮程度已遠超過台北,整個國家的 Vibe 相對開放,台灣是一種漸進式的姿態,不管是工業廠區、住宅廠區,我們都是從 1.0 慢慢進化到 5.0,但東南亞是跳過 1.0 直接進到 5.0,也許精細度較不足,但他們的文化多樣性與接受度非常高,加上各國的介入與影響,造就一種特殊的年輕氣息。」

Max 細談近年對東南亞市場的觀察,還未被套入太多框架的全新國度,雖然各國法規、土地、眉眉角角不盡相同,但也許來自南洋風情的洗禮,東南亞的客戶非常樂於接受新的事物,相對更為大膽、樂於嘗試。

 

在傳統中注入活水

其實說到底,許多案件都是「信任議題」,有時台灣市場重視的反而不是產品本身,「在台灣,建築被歸類在傳統產業,要接台灣的案子必須要掌握社群,但這不是我們的強項。大家喜歡議題,又習慣有『議價』的環節。」

相較英國的文化,報價單出去後不會遇到議價環節,而是對方提出減少工程品項,諸如此類的文化落差在初期讓 Max 不甚適應,但隨著時間往前走,許多大企業正值交接的時代,更多年輕二代願意與建築設計一起冒險,一起嘗試更大膽有別於傳統的建築美學,「走自己的路,10 年前我們不被認同,因為沒有人認識我們,但現在回頭看,我明白我們做對了什麼,不喝酒、不應酬,而是堅守設計的品質。」

不曾停止進步的 MAUD 團隊也曾發包相同的設計案件給台灣與東南亞的團隊,以進行比較與測試,「我們發現,東南亞的建築設計又好又便宜,這讓我們反思,台灣的競爭力在哪?」反芻、思考、測試,當知道國外團隊很強的同時,也給予 MAUD 更多競爭意識。

「台灣應該好好利用我們的強項,也就是高科技術,將國家的強項結合進建築,不管是製圖或是流程規劃上,透過高科技更有效率地推進。台灣的電子商品都可以出口,設計卻很困難。」但 Max 堅信,結合國家優勢並持續精進,加入新活水的年輕思維,台灣設計一定也可以向外輸出,期盼在可見的未來有大幅的飛躍成長。

 

度假建築法 / The Lazier the better

建築即是空間的總和,而空間長期被人們使用著,需要考量維護與時間的變遷,往後數十年的預先思考,「 The lazier the better,空間與人之間不需要太多複雜的關係,不管是空間給人的感覺,或是使用方式,都應該要有一種『放假的建築』感。」Max 形容,就如台灣人熱愛日本的原因,因為在細節中充滿便利,那種賓至如歸的療癒感,面面俱到的細緻。

而 Lazy 也正是這個時代所需,此處探討的 Lazy 並不等於懶惰,而是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就如年輕人放棄通勤,選擇 WFH,將剩餘的時間用於思考與咀嚼,打破常規。「人只會愈來愈懶惰,不如設計一個最懶惰的方式讓使用者在其中好好生活。」

除此之外,人與建築之間該如何達到和諧?「這個和諧來自於時間的動態平衡,好的建築物需要經的起時間考驗,有些流行元素僅是滿足當下的紀念性質,但若將眼光放遠,這東西在未來依然被需要嗎?」時間很無情,但也充滿真理,若是在這驗證之下依然合理,無疑符合好建築之定義。

設計理念的承先啟後

回歸本質,建築與歷史之間的關係親密又曖昧,「所有脈絡皆有跡可循,以台灣建築物為例,為什麼我們的街道充滿許多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雄偉浮誇的華麗感,這可追溯到二戰時期,那時第一批來台的日本建築師都在歐洲讀建築,因為這些設計師的美學影響,台灣老一輩、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高級,但有趣的是,華人文化中的高級其實應該是雕龍鑽鳳的風格。」

沿著這樣的理論,Max 所堅信的國際化並不是崇洋媚外的表層意涵,而是真正深入理解各國文化背後的因果關係、造就今日的整個邏輯過程,唯有如此才能以深厚的基底去推動國際化的設計,產出具有文化原理的設計。

 

「建構一個充滿啓發性的空間、建築物或是藝術品。」Max 將其視為建築師的使命,建築是藝術品、充滿理性的集合體,美感與一切歷史脈絡的總合,放眼未來,Max 帶著堅定的眼光期許自身與團隊不斷成長,「未來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建築與時間的關係,當思緒來到遙遠的彼端去探索未來,自身將會開始找尋一個「How」,當這個「該如何達到」的意念出現之時,不要停下腳步,保持高昂,親身步行探索更大更廣的世界,願每一位抱持著夢想的創作者,都能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Editor / Katerina Cheng

Author / Phoenix

Photographer / MIAO’s photography

Special Thanks / MAUD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