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門牌的住宅:哪些藝術作品來自房屋磚瓦?

眾人藉由身體路徑,如兒時曾經撫摸過的格局、牆壁紋理與裂隙,或是憑藉記憶,顯影出一幕幕的往昔時光。當住宅的形象改變,也帶給眾人更強烈的不安。住宅並不只讓人棲身,更像是時光膠囊,不論多久遠的記憶都能藉此被召喚,甚至能激發人們對過去時光的某種情懷。

回憶的標本 / Rachel Whiteread

灰色的房子佇立著,如同往常所見的建築外觀,然而越看卻越覺得奇怪,與記憶中的建築外牆似乎不太相同。英國藝術家 Rachel Whiteread 將空間以混凝土填充,顯現出其內在不可見的空間結構,門窗間縫隙、溝槽一一顯現在眾人眼前。

 

1993 年創作的《 House 》,討論了階級問題,更以這件作品成為 Turner Award 的首位女性得主。房內空間的填滿,一方面帶來「完全擁有」踏實感,卻也同時消弭掉了一些流逝時遺留的感動。因為補捉不住,所以眾人才會更加珍惜,當回憶真的被永遠封存,似乎也不再那麼生機勃勃,冰冷有如一座墓碑。

 

( House, 1993 )

歡迎光臨末日小鎮 / James Casebere

曾經熙攘的小鎮空無一人,溫暖的日光也顯得肅穆冰冷,部分的建築物浸泡在水中,拒絕他人靠近,水面的倒映無法訴說此處的經歷,眾人僅能俯瞰著這個寂靜的世界。

 

美國藝術家 James Casebere 的作品大多取材自社會事件、電影或是歷史,製作各種模型屋後拍攝下來,毫無瑕疵的模樣,磨平了可能存在的感性,帶來一種顫慄的冷。 2009 年的 《 Landscape with Houses 》討論了 2008 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快速蔓延的城市震撼了 James Casebere ,而這些空房成為房市泡沫化的見證。當世界上的生物消失時,遺留下來的僅有沈默。

 

( Landscape with Houses, 2009 )

地心引力抓不住你 / Leandro Erlich

阿根廷藝術家 Leandro Erlich 是玩轉固有經驗的翹楚,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莫過於 2014 年的《 Bâtiment 》,以鏡子營造出有如攀附在外牆的錯覺,不同城市也會顯現出不同的建築牆面,他嘗試創作出眾人參與的「白日夢」,違反地心引力、超乎常理的體驗。紅磚的外牆上懸掛著許多人,他們面容驚恐,不自覺的驚叫出聲,嘴角卻大大的向上揚起,擺出各種姿勢。

 

 2015 年的作品 《 Pulled by the Roots 》,一幢建築物被起重機吊起,懸掛在空中,露出房屋底部的樹根,彷彿是吸取了當地的文化、記憶、歷史,以不同的養分灌溉,而顯現出不同房屋外型的新型植物。

 

( Pulled by the Roots, 2015 )

夢回午夜繁華 / Liz Glynn

構成建築的條件是什麼,要多少元素才會被認為是一幢房子? 美國藝術家 Liz Glynn 於 2016 年的作品《 Open House 》似乎可以用來解答。廣場上人聲鼎沸,卻隱約可以聽到曾飄蕩在此的樂聲,而眾人隨著歌曲歡快起舞,進入屋內迎接眾人的是大理石階梯,羊毛與絲綢的掛毯整齊沿著牆面舖設。這是財富高度集中,卻也充滿著極度貧窮的時代,表面繁榮,實則充滿著嚴重社會問題,被諷刺是 Gilded Age

 

Liz Glynn 擷取當時的代表建築 William C. Whitney Ballroom 內的門框與數張椅子,以混凝土重新翻製,將其放置在對公眾開放的中央公園,凸顯歷史上的階級差異,邀請眾人走入這個曾經象徵著權貴階級的場域。

 

 

住宅相較於單純的房子,更具備特殊的意義,是新的起點,也是情感的寄託之所,即便人去樓空,磚瓦之間依舊默默狹帶著舊時情懷。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Kuan

Photo Credit / Apollo Magazine, Sue Omerod, The Telegraph, The Eye of Photography Magazin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Colossal, Dezeen, ArchDaily, Tique Art, James E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