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re

站遠點才看得清,是枝裕和電影中的距離
站遠點才看得清,是枝裕和電影中的距離

以「親情」、「家庭」作為創作命題的是枝裕和,總是能拿捏適切距離,以客觀、紀錄片紀實角度,不批判社會卻呈現社會結構下的問題。他將日本文化中太過禮貌的旁觀與疏離發揮到淋漓盡致,每顆鏡頭卻都像是本著愛的擁抱。

比再見更漫長的目送,透過電影學會告別
比再見更漫長的目送,透過電影學會告別

說出「明天見」的前提是我們仍然預設明日的到來,而分離總是猝不及防。如果透過影視作品能夠省視人生的不同可能,並有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面對離別的身影會不會比較變得比較輕巧從容?

THEATRE

影視作品不只是視覺刺激,於人類歷史中扮演重要而不容忽視的角色,讓傳思帶你走進每顆鏡頭悠長的景深裡。

從墨西哥亡靈節看見不同文化的生死觀:歡笑緬懷逝去,搭起繁花盛開的橋樑

從墨西哥亡靈節看見不同文化的生死觀:歡笑緬懷逝去,搭起繁花盛開的橋樑

關於死亡之後,人們或多或少好奇著逝者所處的世界是否四季如春,以影劇、文學呈現「死後世界」的想像作品不勝枚舉。墨西哥熱鬧歡騰的亡靈節及俄羅斯的拉多尼察節皆以豐富繽紛,帶領生者從悲傷走向釋然。
酒款也是角色個性的一部分?電影中哪些酒款是影迷間的暗號?

酒款也是角色個性的一部分?電影中哪些酒款是影迷間的暗號?

每個失眠的夜晚,你是否也會挑選一部電影加上一杯酒,讓家中一隅成為午夜場影城,經典的電影少不了調酒這項重要元素,看著喜愛的角色品酩醉人的調酒,讓人想要立刻舉杯狂飲。無論是《 007 》中 James Bond 率性喝著 Vesper Martini、《 The Big Lebowski 》The Dude 爽快痛飲 White Russian,都有一杯最能代表自身性格的調酒。這些電影角色的鮮明和立體,來自於他時常飲用某款調酒,甚至因此賦予這些酒款特殊意義,一杯酒的好萊塢明星夢就此展開。
從一塊板到一部片,他們滑了多遠?那些滑板人沒成的招,只有攝影師看到

從一塊板到一部片,他們滑了多遠?那些滑板人沒成的招,只有攝影師看到

在一支支滑板影片俐落帥氣成功作招的瞬間背後,是攝影師與滑板人共同經歷的無數失敗與挫折,也正是這些漫長的練習與揣摩,磨出了街頭文化的樣貌。滑板攝影師扮演最忠實地記錄者,又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於街頭的風起雲湧之中?
閉上眼睛還是看得見:影像與音樂相互註釋,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閉上眼睛還是看得見:影像與音樂相互註釋,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Netflix 上名為《 Anima 》15 分鐘音樂劇情短片,絕美到窒息的現代舞、震顫心弦的 Techno music 、實驗性的拍攝手法等。事實上這部 2019 年由 Paul Thomas Anderson 執導的短片,正是為 Radiohead 主唱 Thom Yorke 發行的第三張個人專輯《 ANIMA 》所拍攝的音樂概念短片,除了打造令人著迷的視覺、聽覺饗宴,甚至在音樂與視覺的想像空間裡,建構出更龐大的世界觀。視覺作為音樂延伸的載體,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還存在哪些看得見的可能性?
青春這門宗教不缺信徒,暗黑 YA 影集《 Euphoria 》風靡 Z 世代

青春這門宗教不缺信徒,暗黑 YA 影集《 Euphoria 》風靡 Z 世代

2020 年 Zendaya 憑《 Euphoria 》中女主角 Rue 一角拿下 Emmy Awards 劇情類影集最佳女主角,而今年他再次獲獎,成為世上最年輕兩座 Emmys 的得主。《 Euphoria 》的故事與角色都複雜立體,作為 YA 影集似乎太過沈重,不過絢麗的視覺效果、實驗性的拍攝及剪輯手法,收服了全球影迷。
片名和劇情毫無關聯?被貼上「神鬼」翻譯標籤的電影

片名和劇情毫無關聯?被貼上「神鬼」翻譯標籤的電影

像是「追緝令」、「終極」、「玩命」、「神鬼」等等翻譯片名,已經潛移默化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片商基於市場行銷的考量,使用這些如影隨形的符號,與觀眾建立默契,有「玩命」就一定有「賽車」、有「神鬼」的電影就有「李奧納多」。
失戀只是永無止盡的心痛?電影中形態殊異的失戀樣貌

失戀只是永無止盡的心痛?電影中形態殊異的失戀樣貌

「愛情」始終是文學、影視作品難以兜出的命題;「失戀」則是愛情中無可避免的環節之一。電影中的失戀樣貌百百種,或痛徹心扉、或輕描淡寫、失戀者或默默等待情緒過去、或飲酒作樂將一切拋去⋯⋯這些失戀電影瞄準著失戀經歷各不相同的廣大觀影者,產生出形態各異的「共感」經驗。
狂暴中的溫柔: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實為深情告白?

狂暴中的溫柔: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實為深情告白?

朴贊郁導演新作《分手的決心》於院線上映反應不俗外,朴導更憑此片拿下本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過往作品再次掀起國際熱議。與他的「復仇三部曲」相比,《分手的決心》顯得清淡許多,而這所謂的「清淡」,依然有弒夫、螞蟻齧咬死者眼球等情節畫面,不免使人好奇復仇三部曲的口味何其重?血腥暴力難道僅僅是純粹的惡意嗎?
美好伴隨著恐懼的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與《發條橘子》的反烏托邦寓言

美好伴隨著恐懼的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與《發條橘子》的反烏托邦寓言

1960 年代,美蘇強權爭霸從陸地轉移太空,隨著國際間太空競賽的氛圍興起,當代影視作品中的場景、色調、造型都在在顯示了對於「太空」的未知迷惘;也透過世界觀的轉變,探討人們同時既追求進步卻又懼怕末世的矛盾心態。Stanley Kubrick 的經典鉅作《2001:太空漫遊》及《發條橘子》分別以太空史詩及社會暴力兩個不同的題材相互指涉,寓言式架空世界影射人性與生俱來的陰暗與殘暴,帶著濃厚反烏托邦意味。
永遠有人正少年!《少年吔,安啦!》不褪色的「台灣製造」

永遠有人正少年!《少年吔,安啦!》不褪色的「台灣製造」

於 1992 年上映,至今屆滿 30 年的台灣黑幫電影《少年吔,安啦!》,經歷 4K 數位修復後 7 月 8 日於全台電影院上映。片中呈現黑道火拼、少年的迷惘與逞兇鬥狠,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現況。除了電影外,原聲帶也創造多首經典如〈無聲的所在〉、〈你真正上厲害〉。經過修復後,色調的濃郁鮮豔更是「台灣製造」標誌。其中有哪些色彩直到現在仍是視覺上「復古」的共通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