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名和劇情毫無關聯?被貼上「神鬼」翻譯標籤的電影

像是「追緝令」、「終極」、「玩命」、「神鬼」等等翻譯片名,已經潛移默化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片商基於市場行銷的考量,使用這些如影隨形的符號,與觀眾建立默契,有「玩命」就一定有「賽車」、有「神鬼」的電影就有「李奧納多」。
像是「追緝令」、「終極」、「玩命」、「神鬼」等等翻譯片名,已經潛移默化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片商基於市場行銷的考量,使用這些如影隨形的符號,與觀眾建立默契,有「玩命」就一定有「賽車」、有「神鬼」的電影就有「李奧納多」。
1960 年代,美蘇強權爭霸從陸地轉移太空,隨著國際間太空競賽的氛圍興起,當代影視作品中的場景、色調、造型都在在顯示了對於「太空」的未知迷惘;也透過世界觀的轉變,探討人們同時既追求進步卻又懼怕末世的矛盾心態。Stanley Kubrick 的經典鉅作《2001:太空漫遊》及《發條橘子》分別以太空史詩及社會暴力兩個不同的題材相互指涉,寓言式架空世界影射人性與生俱來的陰暗與殘暴,帶著濃厚反烏托邦意味。
空無一人的城市地景,猶如只存在夢境中的畫面,它以一個可微觀凝視的遠景浮現,觀者只是靜謐地看著無人空景,察覺不到眼前的奇異之處,而據說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有如窺探另一個平行世界的通道。而在藝術家的鏡頭下,這些煩囂的城市景觀幻化為停滯的無人之境。
音樂錄影帶的存在,如同音樂的最後一塊拼圖,在短短 3 至 5 分鐘的時間裡,拼湊出完整的故事背景,有時與歌曲內容相互呼應,有時則賦予另一種意義,共通點則是讓無形的樂音躍然於畫面,同時宣示影像本身亦是一項藝術品。
來自日本京都的咖啡名店「 %ARABICA 」,起初發源於香港,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廣佈了 109 間「咖啡基地」。眼尖的饕客想必也發現了,%ARABICA 臺灣一號店,已悄悄開始裝潢,不意外地延續日本的極簡美學,一片純白與臺灣味的紅磚,堪稱完美混搭。
《 Love, Death & Robots 》第三季的《 Jibaro 》不僅直抵視聽的極限、內心不安的沈浸感,故事背後的龐雜資訊量,與視覺同樣令人著迷,若說《 The Witness 》是一部開創性的動畫,那麼《 Jibaro 》則是更宏觀、世界級的藝術大作。
1970 至 1980 年代的紐約街頭是反叛的地盤,當人們開始注意到一個神秘的塗鴉標籤,開始好奇「SAMO©」背後的藝術家是何方神聖?而塗鴉正是出自高中時期的 Jean-Michel Basquiat 與塗鴉藝術家 Al Díaz 之手,他們在曼哈頓街頭塗鴉游擊,以「SAMO©」之名留下象徵憤怒或反動的塗鴉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