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從當代藝術到古美術,美學絕非一蹴而就,為你提供藝術家故事及展覽、拍賣場內場外獨到觀點。
交集 Louise Bourgeois 的恐懼與孤寂,為蜘蛛吟唱一首屬於母愛的搖籃曲
2025-01-16Araignée,Louise Bourgeois,Maman,Spiral Woman,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ther,女性主義藝術,家庭關係,抽象表現主義,拼貼與縫合,母性象徵,童年創傷,自我療癒,記憶重建
Louise Bourgeois 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彷彿注定與沉重的命運緊密相連,不斷地與童年創傷、家庭關係對話,並將這些深層的情感融入其作品之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語言。
專訪藝術家黃傑 Jay Huang:談論全新個展《 Living in the Dream 》是夢境與現實的曖昧邊界
2024-10-28《 Living in the Dream 》,Emo,Jay Huang,Jay Huang 黃傑,夢境與現實的曖昧邊界,奇想會 Whimsy Works 全新個展《 Living in the Dream 》,本質系藝術家,草莓,藝術,藝術家黃傑 Jay Huang,黃傑,黃傑 Jay Huang
這場名為《Living in the Dream》的個展,看似是一場逃離現實的白日夢,卻道出這個時代最深沉的省思。
隱藏著超人類主義的愛與懼,探索伊甸園中的齒輪,解開機械之謎
2024-10-06Transhumanism,機械,機械藝術,超人類主義
機械的運用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成為可以替代、彌補身體的缺憾的方法,令眾人著迷於其隱藏的力量與無限可能。而在藝術創作中,機械不僅是一種媒材、動力,更是超越肉體,連接生死的方式,有時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詩意感受。
世界在這時全疊在一起了, Do Ho Suh 透明而輕巧的鄉愁
自 1990 中期開始,韓裔藝術家 Do Ho Suh (徐道獲)以父母於韓國首爾的傳統韓式房屋,以及他於紐約的西式公寓為靈感,製作系列大型雕塑作品。他關注「空間」概念,不只是物理上的空間如房屋,更多著墨於心理空間如身份認同、感受、意識等。
何處是我家|2024 Venice Biennale
2024-06-262024 Venice Biennale,藝術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 Foreigners Everywhere 聚焦在移民、種族、性別等多樣性的議題,在外國人充斥的雙年展中,更帶著些許幽默。
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是關於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歌
2024-06-24Edvard Munch,愛德華孟克,藝術
孟克在一生中從未擺脫過失去親人和精神上的折磨,藝術不只是他表達情感的途徑,也是在嘗試自我治癒的方式。與孟克的繪畫相遇,是一次十分「共感」的體驗。
膽小勿進!走廊的盡頭是什麼?閾限空間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
2024-05-29Anthony McCall,Bruce Nauman,Thomas Demand,藝術
電影中的走廊往往是營造恐怖氛圍的重要元素之一,經典電影如《 The Shining 》和近期的《返校》都是典型的例子。同時,走廊也被視為展示家中財富的空間,更像是一條時間軸,梳理家庭歷史的脈絡。這種開闊而無處藏身的走道讓人一覽無遺,兩側的牆壁夾擊般,迫使我們身處中心,完全暴露在其中,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