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在巴黎,閱讀無所不在:從隨處可見的書店看見巴黎人血液中邊走邊讀的習慣
八月三十一前,我在奧斯陸遇見的藍
當你凝視深淵:用汪洋浩瀚襯出人類渺小的影視作品
編輯的情境題 Under the Circumstances|帶外國朋友再去一次台南吧!

CULTURE

文化伴隨著社會機器運轉,是根本、是現象、同時也是說不出口的潛規則,龐大而複雜的待解方程式。

還沒買飛往 Melbourne 的機票?在台北散步就能體驗的澳式咖啡文化

還沒買飛往 Melbourne 的機票?在台北散步就能體驗的澳式咖啡文化

不少人前往澳洲打工度假、旅遊後,為澳洲獨有的咖啡文化吸引,進而將其獨特帶回台灣,落地生根。台北的「澳式咖啡店」有哪些?還沒買飛往 Melbourne 的機票,在台也能一解咖啡癮。
哪首歌是屬於城市虛華的主題曲?City Pop 以及山下達郎

哪首歌是屬於城市虛華的主題曲?City Pop 以及山下達郎

City Pop 被冠以城市之名,的確會帶給聽眾一種城市入夜後霓光閃爍、穿梭於人聲雜沓的想像。有趣的是,City pop音樂有時也帶給人們置身盛夏的沙灘、沐浴陽光的清爽畫面。不論歡快或抒情,City Pop 音樂總是懷著一股風韻,令人心醉。
在倚海而生的城市閱讀,夾著波士頓的微風散步 Downtown, Boston

在倚海而生的城市閱讀,夾著波士頓的微風散步 Downtown, Boston

美東大城林立,若說 New York 海納百川,街頭雅痞、士商匯集,骨子裡頭有股不吐為快的叛逆,任誰抵達這裡,它都樂於承接;那麼,Boston 便有如一個老派紳士,隱晦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而行走 Boston 街頭,首先得學會放慢步伐。它倚海而生,百年以來,訴說著不忘自由從何而來的氣度,等待旅人挖掘。
無病呻吟青少年的次文化? Emo 在不同年代的造型更迭

無病呻吟青少年的次文化? Emo 在不同年代的造型更迭

Emo 也許是 2000 年之後,爭議最大的一個音樂流派及次文化。每個世代對於Emo 的定義都不太一樣,2000 年的 Emo 跟 1980 年的 Emo 大相逕庭,有很多樂團都拒絕 Emo 這個標籤。不過在最近的 Emo/Pop Punk Revival 中,可以看見大眾對於這個流派回歸的欣喜。Emo 就是這樣充滿矛盾的音樂流派。在這個文化中,表達的基礎是分享自我情感,這是與他人親近的方式,但有時也是最痛苦的。
片名和劇情毫無關聯?被貼上「神鬼」翻譯標籤的電影

片名和劇情毫無關聯?被貼上「神鬼」翻譯標籤的電影

像是「追緝令」、「終極」、「玩命」、「神鬼」等等翻譯片名,已經潛移默化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片商基於市場行銷的考量,使用這些如影隨形的符號,與觀眾建立默契,有「玩命」就一定有「賽車」、有「神鬼」的電影就有「李奧納多」。
在不缺咖啡店的台北城裡,遇見 5 間實力堅強的咖啡新勢力

在不缺咖啡店的台北城裡,遇見 5 間實力堅強的咖啡新勢力

⼈們總喊喝咖啡是浪漫,做咖啡是興趣,開咖啡店是夢想。⽽在疫情之下,各⾏各業都是戰戰兢兢前⾏,深怕⼀個不注意就栽了跟⽃,當然以夢想為情懷的咖啡店亦如是。⽽在走沒幾步就是咖啡館,不管賣什麼都要掛上 Cafe 的台北,如此競爭激烈環境下依舊有不少新勢⼒無所畏懼的加入。他們可能是初⽣之犢,也許是產業好⼿,但無論如何都是咖啡迷的好選擇!
迷人還迷信?MBTI 人格測驗:從一份測驗看見人類追求被理解的反射與需求

迷人還迷信?MBTI 人格測驗:從一份測驗看見人類追求被理解的反射與需求

MBTI 人格測驗、星座、血型等標籤對於個性的描繪與歸類,除了作為初次見面拉近距離的話題外,同時也隱藏著一股從眾心態,在迷因世代透過傳播,讓個體得以相互連結。你的 MBTI 是什麼?又跟哪位名人相同呢?在貿然以 4 個字母定義自己之前,又有哪些該注意的?
失戀只是永無止盡的心痛?電影中形態殊異的失戀樣貌

失戀只是永無止盡的心痛?電影中形態殊異的失戀樣貌

「愛情」始終是文學、影視作品難以兜出的命題;「失戀」則是愛情中無可避免的環節之一。電影中的失戀樣貌百百種,或痛徹心扉、或輕描淡寫、失戀者或默默等待情緒過去、或飲酒作樂將一切拋去⋯⋯這些失戀電影瞄準著失戀經歷各不相同的廣大觀影者,產生出形態各異的「共感」經驗。
狂暴中的溫柔: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實為深情告白?

狂暴中的溫柔: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實為深情告白?

朴贊郁導演新作《分手的決心》於院線上映反應不俗外,朴導更憑此片拿下本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過往作品再次掀起國際熱議。與他的「復仇三部曲」相比,《分手的決心》顯得清淡許多,而這所謂的「清淡」,依然有弒夫、螞蟻齧咬死者眼球等情節畫面,不免使人好奇復仇三部曲的口味何其重?血腥暴力難道僅僅是純粹的惡意嗎?
Coldplay 高喊《Viva La Vida》,生命萬歲跟七月革命有什麼關係?

Coldplay 高喊《Viva La Vida》,生命萬歲跟七月革命有什麼關係?

在憑暢銷三部曲奠定地位後,樂團宣布已經為「酷玩2.0」做好了準備。第四張專輯的實驗性猶如 Coldplay 的《 Kid A 》,他們高喊《 Viva La Vida 》,封面則祭出 Eugène Delacroix 的浪漫主義巨作,畫面中的七月革命澎湃激昂,可是如斯反叛又跟好男孩們的音樂宣言有何干係呢?